浙江正特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遮陽傘正從生產線上下線,準備被運往全球各地。往年的7月是休閑用品行業淡季,如今淡季不淡,一份全英文的“標準”功不可沒。該公司運營總監李偉說:“有了部門助力,遮陽傘‘浙江制造’團體標準有了英文版,外國客商看得懂、能認可,產品‘走出去’便有了主動權,今年同期訂單增長了20%。”
改變的不僅是訂單的規模,還有周轉的加速。“以前外國客商會委托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驗廠、驗貨,一旦出現整改項,交付周期將延長近60天。”李偉說,有了英文版“標準”,客商驗貨手續大幅減少,下訂單到成品交付的時間從近60天縮短至7天,企業獲得了良性發展。
臨海的醫藥化工、休閑用品、眼鏡等特色產業去年產值達433.7億元,其中出口額約占55%。長久以來,一些龍頭企業成為一項項“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浙江制造’團體標準在很多方面高于國際標準。”臨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發展與標準化科科長金建國說。
過去,盡管標準領先,產品走出去卻面臨技術標準無法“走出去”的困境。“同樣一把休閑椅,每個國家的標準各有不同,我們給他們看中文版的‘浙江制造’團體標準,客商看不懂,他們自行翻譯的又有很大誤差。”臨海市監局黨員先鋒隊深入企業開展實地走訪時,多家龍頭企業傾訴了出口發展受阻滯的煩惱。
針對這一共性難題,今年3月,臨海整合相關專業行政資源,聯合醫藥化工、休閑用品等行業協會,邀請相關標準、技術和英文專家同步進企輔導,聯動企業率先開展臨海市特色產業“浙江制造”標準英文研譯工程,同時,對還在研制過程中的“浙江制造”標準啟動中英文雙版同步研制。
主翻譯官蔡亦安是臨海市監局質量發展與標準化科干部,陸續收錄當地產業疑難英文詞匯近300個,率先將企業某產品的“浙江制造”標準完成基礎翻譯。隨后,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接,深入了解生產過程中的流程與規范,解決翻譯時遇到的難題。
“基本每個項目的翻譯,都要與企業技術、質檢、研發人員對接20余次。”蔡亦安說。為加速進程,團隊實施7天研譯機制,自企業提出需求,7天內研譯完成一個“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目前,該市9家企業提出的11項翻譯需求中,已經完成7項。
信息來源:浙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