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9月15日,第四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首位“90后”獲獎人誕生,并評出首批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本屆獲獎人的“多元化”面貌,折射出中國基礎科研的蓬勃發展和科研布局的不斷優化:50位獲獎人來自18個城市和地區,澳門、大連、沈陽、濟南首次出現獲獎人;自由申報的獲獎人占比30%(15位),也創下新高。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獎項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四年來共評選出200位獲獎人。作為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獎項秉持“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宗旨,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學“無人區”,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醫學科學領域首批獲獎人脫穎而出
“降級”大腫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機理、預防蚊媒病毒傳染病、干細胞再生治療眼科疾病、開展中國最大食管癌隊列研究……5位科學家脫穎而出,成為“科學探索獎”醫學科學領域的首批獲獎人,他們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發臨床診療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工作在科學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線。
在5位獲獎人中,還包括2位既從事臨床工作又從事科學研究的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s):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蘇士成,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呂奔。他們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也是探索醫學奧秘的科學家,以自身做橋梁,聯通著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的發展。
“生命科學解答‘為什么’,臨床醫學在此基礎上還要回答‘怎么辦’。醫師科學家從事以臨床為導向和目標的科學研究,服務廣大患者的現實需求。‘科學探索獎’正是激勵我們,將最原創的、‘從0到1’的科學發現,以臨床為出口不斷為人民服務。”蘇士成表示。
5位優秀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的產生,充分體現出獎項的初衷。“科學探索獎”秘書處表示,新冠疫情的肆虐讓所有人認識到,人類抗擊疾病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醫學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獎項今年增設醫學科學領域,正是為了鼓勵青年學者針對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培養真正具備研究能力,能解決臨床迫切需求的醫學領軍人才。
“‘科學探索獎’今年開始增設醫學科學領域,是因為我們和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樣關注人類健康,也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是未來人類健康改進的關鍵。希望支持一代又一代新的醫學科學家,為建設‘健康中國’做出貢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科學探索獎”發起人饒毅表示。
“第一次”增添全新色彩——獲獎人“多元化”體現基礎研究勃勃生機
首位“90后”獲獎人,首位澳門地區獲獎人,大連、沈陽、濟南等城市首次擁有獲獎人……一個個“第一次”,為“科學探索獎”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色彩;獲獎人的“多元化”面貌,也印證著中國基礎研究的勃勃生機,體現出科研布局的不斷優化。
2022年獲獎人“含金量”十足,展現出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的過人實力。其中90%(45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另一方面,獎項評審“英雄不問出處”,獲獎人中既有各項國家級重要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50名獲獎人有15位通過自由申報渠道產生,創下歷年新高。
“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年紀輕者和女性。今年最年輕的獲獎人,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正是一名“90后”的女性科學家。她表示:“我正在科研起步階段,‘科學探索獎’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激勵和認可,一方面讓我更安心,為從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錯空間,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受到更多責任,在未來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樣的原創工作。”
今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來自18個城市和地區的35家不同機構,地域和機構分布都更廣泛,其中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西部省份獲獎人數量有所提升,這些都是中國科技創新布局不斷優化的寫照。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范宣梅在得知獲獎時剛熬過幾個通宵,她從事強震誘發地質災害的機制與預測研究,四川瀘定6.8級地震后,她不斷提供自己的災害預測結果和受損房屋道路解譯數據,服務震后救援的“黃金72小時”。“很高興看到西部的獲獎人不斷增多,國家科研政策導向變化正在顯出成效。西部的大發展,必然持續涌現出科學問題,我們身處第一線,就要不斷解決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此外,港澳地區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在不斷“升溫”。今年香港地區有兩名科學家獲獎,澳門地區也誕生了首位獲獎人。獲獎人澳門大學教授麥沛然從事芯片研究,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表示:“澳門科學研究的起點不算高,但這幾年得到國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灣區的頻繁互動,進步速度很快。我們會在‘小而精’的方向上不斷努力,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做出貢獻。”
誰“打招呼”誰“出局”——獎項評審務求風朗氣清
作為目前中國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運行四年,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廣泛關注。獎項始終秉承“科學家說了算”的原則,評審務求客觀公正、風朗氣清。
“今年‘科學探索獎’評審工作全過程嚴謹有序,對個別‘打招呼’的申請人進行了嚴肅處理。“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錢穎一介紹說:“監督委員會再次提醒:申報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響評審工作的獨立、客觀和公正,一經查實,即取消當年參評或獲獎資格。”
多位獎項發起人表示:“‘科學探索獎’的評審完全基于對學術成就和創新能力作出判斷,所以從一開始就對‘打招呼’采取零容忍的態度。誰‘打招呼’,誰就‘出局’。我們希望用這種一票否決機制,使學術研究回歸其初心本質。” 他們也倡議科學界同仁攜手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伴隨獎項影響力“更上一層樓”,“科學探索獎”也得到多方熱忱參與和支持。“科學探索獎”秘書處介紹,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900位各國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
“科學探索獎”采取企業投入、公益運作的方式,不求商業回報,是騰訊踐行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重要探索之一。“‘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無人區’,是騰訊助力國家基礎研究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馬化騰表示,“騰訊未來將繼續踐行‘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聚焦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用戶、產業和社會價值創造,擔負起自己的時代使命與社會責任。”
(2022年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