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我國最重要的用水部門之一,根據水利部發布的《中國水資源公報》,2021年工業用水量1049.6億立方米,較2020年增加了19.2億立方米,占全國用水總量的17.7%。
這其中,也蘊藏著節水、減碳的巨大能量。
“在工業生產中,水是工廠的血液,沒有水工廠沒法運轉。水在各個環節都影響著企業的生產,隨之產生的廢水及碳排放也給環境帶來壓力。所以,更有效地利用水,是實現節能降碳的重要方向。”藝康集團工業事業群大中華區平臺副總裁陳譜說。
近日,中國可持續水管理服務領域首部團體標準——《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可持續水管理服務》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并實施。該團體標準參考了國家標準《可持續水管理評價要求》(GB/T 38966),銜接了全球可持續水管理標準,聚焦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數字化創新等,填補了國內可持續水管理領域團標空白。
更重要的是,這部由十余家企業和機構共同參與起草的團體標準,匯聚了國內各行業可持續水管理理論與實踐,更適應國內企業可持續水管理現狀,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各行業可持續水管理的水準線。
領跑者的實踐
6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
“十三五”以來,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2015年的58.3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8.2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從89%提高至92.9%。
“但工業領域節水提效仍面臨產業結構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匹配、部分行業水重復利用率不高、非常規水利用不足、關鍵技術與裝備存在短板等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工業水效提升中,《行動計劃》提出,推動節水降碳協同改造。聚焦重點用水行業,支持企業優先開展厭氧氨氧化脫氮、新能源耦合海水淡化等節水降碳技術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中央企業及園區在現有用水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實施數字化降碳改造,協同實施用水數據與碳排放數據收集、分析和管理。探索建立上下游企業節水降碳合作新模式,推動上游企業將有機物濃度高、可生化性好、無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作為下游污水處理廠碳源補充,減少外購碳源,實現節水降碳協同增效。
讓工業企業少取新水、少排廢水,是通過可持續水管理實現節水降碳的兩大抓手。但如何實現,則需要行業領跑者們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數據中心是典型的能耗大戶,通過間接蒸發冷系統,能夠幫助數據中心減少70%的能耗。”納爾科大中華區技術應用總監申建坤說。
數據中心的冷卻技術中,間接蒸發冷和液冷(冷板式液冷、浸沒式液冷)技術是目前的主要應用方向。以西部某大型數據中心為例,其現場共108臺AHU(間接蒸發冷卻單元),使用藝康集團旗下專注于水處理和工藝改進的品牌——納爾科冷卻水管理和AHU補償性清洗方案后,芯體換熱效率提高,AHU清洗頻率從每季度一次下降到每年一次。同時實現了每年40萬千瓦時左右的能耗節省,PUE(電能利用效率)下降0.02 ,每年節省能耗成本約20萬元。通過降低間接蒸發冷單元清洗品頻率,每年節省人工成本35萬元左右。通過提高芯體換熱效率,節省電能消耗,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多噸。
不僅是納爾科可以為企業從進水到排放的生產全過程提供水管理服務,全方位提高綜合用水效率,降低企業水足跡,保障水安全,藝康在自身運營生產中同樣積極踐行可持續水管理,旗下重要的生產基地——藝康(太倉)科技有限公司不但是中國化工行業首家獲得AWS(國際可持續水管理)“白金級”認證的企業,還入選了由中國技術經濟學會評選的首批“可持續水資源管理企業標準領跑者”。
旺旺集團(00151.HK)是一家多元化發展的大型綜合食品企業, 2020年1月加入AWS成為會員。2021年3月,旺旺集團廣州基地兩家工廠通過國際可持續水管理黃金級認證,成為國內休閑食品行業第一家通過AWS黃金級認證的企業。
“可持續水管理理念已經推廣至整個集團,相較于2016年,目前旺旺的水效提升了35.4%,一年少用350萬噸水。”旺旺集團生產研發群副總處長陸健表示。
作為世界領先的跨國食品飲料企業,達能正在中國飲料產業推動一場低碳制造轉型的浪潮。2022年,國際認證檢測機構SGS通過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學,全面測算了達能產品在原材料、包裝、生產、物流、使用、處理共6個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經過測定,SGS為達能中國旗下脈動武漢工廠和邛崍工廠頒發PAS 2060碳中和宣告核證證書。
這也意味著,武漢和邛崍的兩家脈動飲料工廠率先實現碳中和,成為達能在中國的首批碳中和工廠,也是中國飲料行業率先實現碳中和的工廠。
“自2004年以來,脈動單瓶水耗下降了66%,單瓶碳排放減少了38%。”達能集團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兼社會企業總經理吳俊財表示,到2023年所有脈動產品生產工廠將實現“碳中和”。到2025年脈動單瓶的碳排放也將進一步減少42%。
作為參與起草者之一,專注于營養、健康和生物科學領域的全球科學公司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從2020年起,對位于全球主要缺水地區的工廠就節水方案的選擇及其對業務和財務的潛在影響進行了水資源影響評估。2021 年,帝斯曼加強了公司的用水管理,包括在缺水地區開展水資源測量和監測以及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措施。
基于各項節水措施的開展,與2020年相比,帝斯曼中國2021年在水資源緊張地區的用水效率同比提高了10.9%。
這些領跑者企業的技術以及實現路徑探索,也轉化為了《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可持續水管理服務》團體標準中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及等級劃分的參考。
事實上,根據2018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的意見》,所謂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就是通過高水平標準引領,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鼓勵性政策。
也因此,《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可持續水管理服務》團體標準起草組正是在充分調研可持續水管理相關國際與國家標準的同時,結合萊茵和藝康旗下品牌納爾科等企業和機構長期參與可持續水管理服務和認證的實踐經驗,以及旺旺等企業參與“領跑者”評選的參評心得等,共同起草了團體標準及其編制說明。
從領跑者到全價值鏈
從單個領跑者,到更多行業、更多企業共同參與可持續水管理,這也是團體標準起草者們期待的局面。
據介紹,該團體標準適用于開展可持續水管理的企業標準水平評價。相關機構開展質量分級和企業標準水平評估、“領跑者”評價以及相關認證時可參照使用,企業在制定企業標準時也可參照。
藝康集團亞太及大中華區研發副總裁張春潔表示,在可持續水管理方面,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和對可持續水管理的認知存在著較大差異。藝康和納爾科在水管理領域已經有近百年的實踐經驗,業務涉及的工業領域也很廣。參與起草可持續水管理標準,就是希望借助這些經驗,幫助建立起國內自己的水管理標準,從而與國際先進的水管理技術和前沿的可持續水管理模式接軌。
2020年1月加入AWS后,陸健表示,實踐過程中發現,可持續水管理的難度在于它需要在整個價值鏈中實現。因此,在旺旺集團水效提升的同時,也努力推動供應鏈的水風險管理,以及下游的流域保護。
“旺旺集團旗下產品覆蓋海內外超2000個SKU,對應的是1000多個上游供應商。在與上游供應商溝通理念以及最后落地上,我們確實花了很大的力氣。供應商的水風險管理和流域保護這兩塊工作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也得到了很大的收獲。”陸健說。
早在2008年,達能就開始了碳排放的追溯和計算工作,且將碳盤查覆蓋到產品全生命周期。吳俊財也表示,碳盤查中發現,80%以上的碳排放其實是來自于上下游,比如原料、包裝、運輸、消費者以及廢棄物的處理。“上下游生態一起去推動,這是難度比較大的地方,但環境問題,一家企業是解決不了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推動。”
除了單個企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工業園區也需要協同面對降碳挑戰。
以全國230個國家級經開區為例,“尤其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國家級經開區的表現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聯盟秘書處咨詢研發部部長張浩翔說。
2021年10月,商務部明確提出“鼓勵國家級經開區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先行先試。”
數據顯示,目前榮獲國家級綠色示范相關稱號的國家級經開區在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區中占55.79%,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中占45.73%,國家綠色工業園區中占36%,國家低碳工業園區中占比30.91%,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中占22.6%。
但是,張浩翔說,對于園區而言,如果單獨從某一點上去改善,成效不會那么完善,所以還是要系統建立一套可持續水管理體系,設定管理指標、具體的行動方案、行動評估,聯合利益相關方共同推動,才能實現園區整體水生態的改善。
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張浩翔說,園區對上聯合上游流域管理部門,推動聯合的管理行動,也與周邊的一些城市區域共同去開展像河道治理協同,與園區內企業開展協同,制定環境績效三年提升計劃來支持企業,幫助企業找到節能節水的具體途徑措施,調動企業積極性。此外還聯合當地NGO組織,向園區的公眾和居民開展節能主體的宣傳活動,共同改善身邊的水環境。
2021年底,蘇州工業園區先后通過《AWS國際可持續水管理標準》審核和國家《可持續水管理評價要求(GB/T38966-2020》的符合性評估,正式成為全球首例、國內首個落地的可持續水管理標準化園區。
接下來,這些團體標準的共同起草方也表示,希望將可持續水管理從領跑者的探索與實踐,進一步拓展至上下游供應鏈產業鏈以及園區、流域,“聯合各方的力量,通過水的綜合處理和綜合利用,真正做到資源最大化利用,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陳譜說
-THE END-
素材來源 | 第一財經資訊 之江標準化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