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者小王在今年暑假為期半個月的支教服務中表現很好,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認可。回來后,小王卻發現,自己被計入系統的志愿服務時間比原先預計的14天少了整整兩天。詢問后才知道,在路上往返的兩天時間并沒有被計算在內。然而暑期回老家的同學參加當地的志愿服務,往返時間卻被計入志愿服務時間。
“志愿者往返時間到底算不算志愿服務時間?我更困惑的是,志愿服務計時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小王的困惑代表著不少志愿者的心聲,在志愿服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志愿服務時間的統計標準顯得非常重要。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注冊志愿者逾2.3億人,志愿隊伍總數135萬個,志愿項目總數1010萬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52億小時。
隨著志愿服務事業不斷前行,標準化建設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路徑。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何寄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志愿服務要有標準、規程、流程、裝備、方法等一系列配套;要規范化記錄志愿者的服務,像銀行賬戶一樣系統記錄志愿服務內容、時長,激發志愿服務的內生動力。培養全民志愿服務意識,倡導全民參與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
標準化是志愿服務的基礎性底線,是服務質量的保證。我國近年來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在志愿服務領域,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志愿服務條例,此后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去年,民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新時代民政標準化工作的意見》,提出完善社會救助申請受理、審核認定、動態管理、綜合幫扶各環節的標準體系,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去年10月,全國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首次提出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3個領域的“新標準體系”。
“打個比方:法律是缸,標準化是水,是柔性的那一部分。”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翟雁說,“我認為,標準化是法律、法規、政策、項目實施要求與實務之間的橋梁。”
受民政部委托,博能基金會參與中國志愿服務標準化體系研發與規劃、志愿服務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籌建小組工作,并持續推進志愿服務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研發與申報等系列工作,牽頭起草行業標準《志愿者招募和培訓工作指南》。
志愿服務標準化包含哪些內容?這是業界專家探討較多的話題。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提供的《聯合國志愿服務標準》包括8個主題,分別是:愿景和目標、組織架構、雇用、招募和管理志愿者、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培訓和發展志愿者、安全和風險管理、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和合作、評估、學習和改進。該標準還提供了一些實用工具和模板,以幫助組織實施標準并評估自己的表現。
參照國內外經驗,博能基金會調研后于今年形成的《志愿服務標準體系研究報告》顯示,志愿服務標準體系共有4個分體系,分別是:志愿服務基礎標準、志愿服務提供標準、志愿服務保障標準和志愿服務崗位標準。這些分體系又包括活動、項目、評估、組織、管理、基礎設施與安全保障、信息化等方面的標準。目前,這些領域尚有不少空白。翟雁認為:“我國志愿服務標準化建設尚在起步階段。”
據博能基金會秘書長呂敏杰表示,調研人員通過“全國標準信息公告服務平臺”檢索志愿服務相關標準和計劃,截至今年3月共發現112個,其中國家標準4個、行業標準4個、地方標準60個、團體標準31個、企業標準11個,另有國標計劃2個。“大部分是地方和社團標準,行業標準和國標較少。這些標準中,涉及養老、社區、救災、兒童服務內容的比較多。”呂敏杰說。
在一些地方,社會組織成為地方性或領域性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如重慶市江津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參與了該市《青少年志愿服務引導規范》的起草工作,機構負責人秦茂華介紹說,該標準面向青少年的公益需求和自我成長,劃分不同年齡段進行規范。
翟雁認為,標準化能促進志愿服務領域的專業化和規范化發展,讓“好心辦好事”成為普遍現象;同時,還能促進人才培養、能力提升并形成行業共識。
如何推動志愿服務標準化建設?翟雁建議,相關部門應明確主責,出臺標準化建設的行業指導意見,同時大力支持社會化參與。“應鼓勵各行業、各領域、各地的政府相關部門、行業機構、標準化研究單位、院校等多方力量申請開發和制定標準,形成多元化包容性的標準制定現象,讓各類標準在服務過程中接受檢驗,實現優勝劣汰,從而促進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翟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