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縉云菜干產業入選麗水市標準化助力共富 “一縣一品”建設任務清單;2023年4月,麗水市地方標準《芥菜栽培技術規程》被列入《2023年第一批麗水市標準制修訂計劃》,預計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標準發布,為進一步規范“縉云菜干”鮮菜原料的栽培提供技術支撐;今年,該縣還準備將菜干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作為縉云五彩農業中的重要一‘彩’,菜干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其獨特的鮮香風味為縉云燒餅、菜干豆腐、菜干燜肉等傳統小吃和菜品注入靈魂。芥菜種植和干制又是利用‘冬閑田’和農閑零碎時間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讓農戶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縉云縣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據悉,目前全縣芥菜種植面積超過2萬畝,加工后畝產增收1.5萬元,成品收購價達16-20元每公斤,真正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共富菜”。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近年來,縉云以標準為引領,全力推動地理標志保護集成改革,推進富農工作開展。
該縣市場監管局建立制作、栽培、飼養、加工等規范標準,走出一條全方位保護、全產業鏈提升、全要素化保障的共富之路。出臺了縉云燒餅、縉云黃茶、縉云爽面、縉云菜干等系列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參與制修訂縉云茭白栽培、縉云麻鴨飼養、茭白—麻鴨套養技術等地方標準,通過統一注冊商標、標準門店、產品種類、產品標準、經營標準、培訓工作等方面,形成了標準體系,助力相關特色產業成長為縉云縣對外宣傳的“金名片”、富民增收的“新引擎”。
地理標志標準先行行業不斷規范發展
縉云茭白
“中國平均每8根茭白就有1根產自縉云”。縉云縣是“中國茭白之鄉”,也是浙江最大的茭白生產基地。其茭白憑借鮮嫩脆口、質優味美的特點,備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縉云縣大力推進茭白產業科技化、標準化發展,通過引進性誘劑、測報燈、環境監測等數字農業生產技術,幫助茭農從 “憑經驗”到“憑技術”種植。
在該縣前路鄉水口村,茭白已成為村經濟支柱產業,在高山地帶采用苔管育苗扦插、一茬兩收技術種植,保證茭白品質的同時還能大大提高產量。目前鄉里有3360畝茭白田,將近一半農戶從事茭白種植,每年僅茭白的產值就能達到2800來萬元,占全鄉農產業的三分之一。
縉云麻鴨
無巧不成書。產茭白的同時,縉云還盛產鴨子——“縉云麻鴨”,是我國著名的蛋鴨地方品種。種植生長需要大量水和肥料的茭白,在“茭鴨共生”模式下,鴨子可以吃害蟲、浮萍,會下蛋,還能產有機肥,改善農田生態,農民則能獲得三筆收入。
期間,為更進一步提高茭白、麻鴨的品質產量,該縣積極探索更多科技種植模式,“茭白—麻鴨”套養外,還有“茭白—芥菜”輪作等新模式,實現耕地用養結合和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縉云縣植保植檢站及縉云縣大洋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分別參與制修訂了《茭白—麻鴨套養技術規程》《茭白栽培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2020年6月,縉云麻鴨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縉云麻鴨飼養規范》也已于同年發布實施。
2021年,浙江縉云茭白—麻鴨共生系統還入選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全縣茭白麻鴨全產業鏈產值達21.8億元。
此外,縉云其他特色產業,如燒餅、爽面等,也在市縣部門的共同關注和推動下,走上了“標準助農”的快車道。
縉云燒餅
縉云燒餅作為一道享譽浙江省的縉云特色小吃,2014年,縉云縣與麗水市市場監管局、麗水市質量監督檢測院合作制定出臺了《縉云燒餅制作規程》《縉云燒餅示范店規范》。目前已有300家示范店獲得近600萬元補助,20多家示范店獲得貼息近5萬元。同時,統一標識,塑造形象。按照縉云燒餅品牌建設的總體要求,集社會各界智慧,確定縉云燒餅LOGO圖案,制定縉云燒餅制作規程標準,完成縉云燒餅品牌VI整體形象。
縉云爽面
縉云爽面,因其含有縉云獨特的小麥品種 “908”而香味獨特、細長爽滑。2021年3月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隨著2016年《縉云土面制作規程》、2021年《縉云爽面制作規范》等標準的出臺,具備了一定的標準化基礎。前者對縉云土面的定義、原輔料要求和制作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后者對縉云爽面從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工藝要求、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識、包裝、運輸和貯存等方面進行了規范。這些標準,為縉云爽面的全過程加工和品質檢驗提供了技術支撐。
致富路上新篇章受益群體不斷壯大
四川南江縣的張海艷為了可以為家里多掙一份收入,報名參加了縉云燒餅的免費技能培訓,學成后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張海艷在光霧山景區開了一家燒餅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上1200張燒餅!”張海艷一邊制作燒餅一邊嘴角洋溢著笑容。截至目前,該縣累計培育縉云燒餅、縉云黃茶等各類師傅11281名。
其中,縉云燒餅網點增至8000多個 (覆蓋全國所有省份),從業人員2.3萬人,年產值30來億元,進入歐美、東南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
無獨有偶,縉云爽面產業發展帶動了該縣小麥種植的發展,對908小麥種植大戶進行補助,共補助2957.5畝,補助金額88.7萬元,保障了縉云爽面原料來源。“過去不想種,掙不到錢,銷路也不好;現在政府不僅給我們補貼,加工后的土爽面也不愁沒銷路,現在種908小麥的農戶越來越多了。”當地的一位農戶激動地說。
可以說,在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上,縉云走的越來越順暢。通過構筑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找準當地生態和效益的平衡點,縉云讓其特色優質農產品打響了品牌,賣出了好價錢。
隨著茭白的質量和產量的提高,縉云縣市場監管局積極指導縣域特色農產企業開展“品字標浙江農產”品牌培育,以良性的品牌銷售模式和發展模式擴寬市場。2020年底,五羊灣果蔬專業合作社及縉云縣昊禾茭白專業合作社的茭白通過 “特色品牌轉化的”模式,入選了全省首批“品字標浙江農產”品牌。
為避免出現“自己和自己卷起來”的情況,當地示范推廣了多個茭白品種、多種栽培技術,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如大洋鎮的高山茭白一年一季,不光能吃,游客還能登高賞茭海;前路鄉一茬兩收的茭白能錯峰上市。
總結
制訂新的標準,探尋新的可能。通過“標準助農,服務興農,品牌富農”戰略實施,讓縉云縣越來越豐富的產業形態茁壯成長,在廣闊的市場里生出藤蔓,也為打造鄉村家門口“共富工坊”提供產業支撐,從而拓寬群眾就業渠道,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鼓起 “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