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化對產業發展有何影響?應從哪些方面提升標準化水平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答:標準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乃至綜合實力的強弱,先進、科學的標準體系已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一是標準化有利于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標準作為戰略性創新資源,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轉化載體,成為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應用的橋梁,進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標準化有利于增強產業穩定性。標準能夠有效避免技術層面的安全風險,提高運行層面的操作效率,降低經濟層面的生產成本,進而獲得產業發展的最佳秩序,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標準化有利于促進產業相互融通。標準能夠在產業鏈上中下游配套協作、產業間融合發展中起到潤滑劑作用,提高產業自主性和可控性。四是標準化有利于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通過采用國際標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等方式,推動中外標準協調兼容,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有助于我國產品和服務進入國際市場,提高產業國際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迎來全面提升期。下一步,應從服務國家宏觀調控目標和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出發,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關于產業標準化工作的部署,以標準化水平提升,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具體有以下四個重要方面,一是要同步部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與產業推廣。健全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緊密互動機制,將標準研制嵌入科技研發全過程,加快新技術產業化步伐。二是要全面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啟動并有序推進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工程,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標準化助力重點產業穩鏈工程,以及新型基礎設施標準化專項行動等重大工程和行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三是要以標準化助力培育我國產業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聚焦優勢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交流合作,加大采用國際標準力度,大力推進中外標準互認,構建與國際標準兼容的標準體系。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聯動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機制,支持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參與各類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活動。四是要培養現代產業需要的標準化人才隊伍。把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標準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多層次標準化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培養一批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技術和規則的復合型國際人才。
二、為推動構建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生態,應如何著力提升我國產業標準國際化水平?
答:推動產業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對推動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全面提升我國標準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產業競爭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標準國際化水平實現了國際標準由單一采用向采用與制定并重的歷史性轉變。一方面,我國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努力做到能采即采。另一方面,積極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提交國際標準提案,近5年提案平均增長率達到40%左右,成為國際標準提案最活躍的國家之一。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標準化開放發展,推動構建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生態,應從以下幾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一是推動國內國際產業標準化協同發展。以“三大工程、一個行動”(即實施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工程、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標準化助力重點產業穩鏈工程、新型基礎設施標準化專項行動)為引領,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特色、國內領先、與國際接軌的產業標準體系,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標準綜合體。研制一批領先的國際標準,形成以標準與技術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新優勢。推進我國產業在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綜合標準化工作,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項目同步提出、同步研制。二是提升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進一步健全標準外文版管理機制,推動國家標準外文版同步制定,特別是面向重點貿易商品和國際產能合作,強化標準外文版有效供給。開展重點領域標準比對分析,加快國際標準轉化和應用,大幅提高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到2025年實現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5%以上。三是促進產業標準化廣泛交流合作。健全國際化標準工作合作機制,統籌推進標準化與科技、產業和金融對外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相關領域國際標準化合作。積極參與ISO、IEC、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活動,繼續強化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化工作。支持各地圍繞產業集聚區搭建促進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平臺,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各類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活動。
三、應當如何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標準化活力,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更多更好的標準?
答:近年來,隨著我國標準化事業發展,標準化改革創新不斷深入,我國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標準化活動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以華為為例,公司十分重視面向全球的標準化工作,并把標準化作為產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標準化是實現華為“以客戶為中心”核心價值觀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目前華為公司參與了全球標準、開源等各類組織數百個,累計提交標準提案超過65000篇,成為ITU、ISO、IEC、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歐洲電信標準學會(ETSI)、萬維網聯盟(W3C)等眾多組織的重要貢獻者,在部分組織中已成為領導者。
充分調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標準活動化中的積極性,根本是要更好地將標準化工作與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市場應用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實現標準化工作由國內驅動向國內國際相互促進轉變。
一是進一步加強國際標準化工作。不斷密切與全球重要標準組織攜手共進,大力推動“開放、公平、公正”的理念,努力維護健康的國際標準秩序。培育創建立足我國的國際性標準與產業組織,扎實做好服務于此類新創組織的團體標準制度建設與過程管理。建議國家加大力度支持產業界發起新創型國際性標準與產業組織,并把它們打造成真正的國際化標準平臺,從而讓產業界的標準化朋友圈不斷擴大、人氣興旺。二是用標準化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一方面,通過將標準化、產業化經驗反向輸入到早期創新中,有效降低方向偏差導致的創新失敗與投資損失,減少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讓更多企業與資本有能力、有意愿參與創新。另一方面,通過標準基本專利等保護機制,確保創新者合理穩定的利益回報,形成對社會有益的多贏機制,維護持久的創新驅動力。三是要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高質量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來支撐。標準化通過協調市場活動,尋找合作伙伴,可有效助力產業生態的構建。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打破邊界,加速開源與標準的協同創新。推動開源社區建立標準化機制,鼓勵標準的開源實現,共筑開放產業生態;維護開源社區生態統一,共享共建,防止分裂和碎片化。另一方面要對標歐美等先進國家,采用數字化等高新技術不斷革新標準化工作方式、提升標準化效率與質量、縮短標準制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