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委、局)、財政廳(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分行,國家稅務總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稅務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各監管局,中國證監會各派出機構,有關中央企業:
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關系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為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如下意見。
一
發展基礎和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制造業已形成了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發展優勢,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創造稅收的重要來源、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領域,為有效應對外部打壓、世紀疫情沖擊等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機械、汽車、輕工、紡織等傳統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制造業的比重近80%,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我國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仍然突出,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并存,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基礎不牢,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鞏固提升競爭優勢面臨較大挑戰,需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轉型升級。
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創新驅動、系統推進,堅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壓,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加快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有效支撐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增強。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0%,工業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57%。
二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一)
加快先進適用技術
推廣應用。
鼓勵以企業為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優化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業領域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布局,鼓勵面向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機制,制定先進技術轉化應用目錄,建設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
(二)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勢領域鍛長板,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完善產業生態,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支持傳統制造業深耕細分領域,孵化新技術、開拓新賽道、培育新產業。持續鞏固“去產能”成果,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管理制度,科學細化項目管理目錄,避免對傳統制造業按行業“一刀切”。
(三)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支持企業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薄弱領域,加快攻關突破和產業化應用,強化傳統制造業基礎支撐體系。深化重點產品和工藝“一條龍”應用,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促進整機(系統)和基礎產品技術互動發展,支持企業運用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實施技術改造,擴大創新產品應用市場。
(四)
著力增品種提品質
創品牌。
聚焦消費升級需求和薄弱環節,大力開發智能家居、綠色建材、工藝美術、老年用品、嬰童用品等領域新產品。推動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加高端產品供給,加快產品迭代升級,分級打造中國消費名品方陣。實施卓越質量工程,推動企業健全完善先進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質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加快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建設,持續保護老字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制造”高端品牌。推動傳統制造業標準提檔升級,完善企業技術改造標準,用先進標準體系倒逼質量提升、產品升級。
三
加快數字技術賦能,
全面推動智能制造
(五)
大力推進企業智改數
轉網聯。
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推廣應用新型傳感、先進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動智能裝備和軟件更新替代。以場景化方式推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探索智能設計、生產、管理、服務模式,樹立一批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標桿。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智改數轉網聯在中小企業先行先試。完善智能制造、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等標準體系,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等貫標,提升評估評價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和數據安全防護,構建發展良好生態。
(六)
促進產業鏈供應鏈
網絡化協同。
鼓勵龍頭企業共享解決方案和工具包,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整體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強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和產業鏈資源共享。推動工業互聯網與重點產業鏈“鏈網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和平臺作用,支持構建數據驅動、精準匹配、可信交互的產業鏈協作模式,開展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配送、產品溯源等應用,建設智慧產業鏈供應鏈。支持重點行業建設“產業大腦”,匯聚行業數據資源,推廣共性應用場景,服務全行業轉型升級和治理能力提升。
(七)
推動產業園區和
集群整體改造升級。
推動國家高新區、科技產業園區等升級數字基礎設施,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實施整體數字化改造。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引領,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促進資源在線化、產能柔性化和產業鏈協同化,提升綜合競爭力。探索建設區域人工智能數據處理中心,提供海量數據處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開發等服務,促進人工智能賦能傳統制造業。探索平臺化、網絡化等組織形式,發展跨物理邊界虛擬園區和集群,構建虛實結合的產業數字化新生態。
四
強化綠色低碳發展,
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
(八)實施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
落實工業領域和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完善工業節能管理制度,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開展產能置換政策實施情況評估,完善跨區域產能置換機制,對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術改造項目,適當給予產能置換比例政策支持。積極發展應用非糧生物基材料等綠色低碳材料。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體系,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和碳捕集、封存、綜合利用工程試點示范。有序推進重點行業煤炭減量替代,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增長,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
(九)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
引導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綠色設計,開發推廣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制修訂一批低碳、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促進資源節約和材料合理應用。積極培育綠色服務機構,提供綠色診斷、研發設計、集成應用、運營管理、評價認證、培訓等服務。發展節能節水、先進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等綠色環保裝備。強化綠色制造標桿引領,帶動更多企業綠色化轉型。
(十)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分類制定實施戰略性資源產業發展方案,培育創建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升原生資源利用水平。積極推廣資源循環生產模式,大力發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動力電池、廢舊家電、廢舊紡織品回收處理綜合利用產業,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推動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在工業固廢集中產生區、煤炭主產區、基礎原材料產業集聚區探索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新模式。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提升工業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
(十一)強化重點行業本質安全。
引導企業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溫等生產作業環境,提高工作舒適度,通過技術改造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深化“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增強安全生產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和評估能力。加大安全應急裝備在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在民爆等高危行業領域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支持石化化工老舊裝置綜合技術改造,培育智慧化工園區,有序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和長江經濟帶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
五
推進產業融合互促,
加速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十二)促進行業耦合發展。
推進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電力等產業耦合發展,推廣鋼化聯產、煉化集成、資源協同利用等模式,推動行業間首尾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實現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產業循環銜接。大力發展生物制造,增強核心菌種、高性能酶制劑等底層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分離純化等先進技術裝備水平,推動生物技術在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加快融合應用。支持新型功能性纖維在醫療、新能源等領域應用。搭建跨行業交流對接平臺,深挖需求痛點,鼓勵企業開展技術產品跨行業交叉應用,拓展技術產品價值空間,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十三)發展服務型制造。
促進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推廣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新場景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深化。推動工業設計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設計優化和提升,創建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行業性、專業性創意設計園區,推動倉儲物流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增強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等領域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培育創新生產性金融服務,提升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撐水平。
(十四)持續優化產業布局。
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根據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和制造業轉移發展指導目錄,充分發揮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優勢,結合產業鏈配套需求等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提高承接轉移承載力,差異化布局生產力。在傳統制造業優勢領域培育一批主導產業鮮明、市場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支持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發揮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等載體作用,推動技術、裝備、標準、服務等協同走出去。
六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
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加強戰略謀劃、統籌協調和重大問題研究,推動重大任務和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各地區各部門協同聯動,鼓勵分行業、分地區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舉措、出臺配套政策、抓好推進落實,形成一批優秀案例和典型經驗。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政策宣貫、行業監測、決策支撐和企業服務。
(十六)加大財稅支持。
加大對制造業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力度,以傳統制造業為重點支持加快智改數轉網聯,統籌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傳統制造業企業參與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培育和評定,按規定充分享受財政獎補等優惠政策。落實企業購置用于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所得稅抵免政策,引導企業加大軟硬件設備投入。
(十七)強化金融服務。
充分利用現有相關再貸款,為符合條件的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資金支持。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等政策作用,引導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優化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傳統制造業股權投資支持力度。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通過股票、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技術改造或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
(十八)擴大人才供給。
優化傳統制造業相關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設置,全面實踐中國特色學徒制,鼓勵建立校企合作辦學、培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長效機制,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實施“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推進新工科建設,布局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專業特色學院,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面向傳統制造業領域培養一批數字化轉型人才、先進制造技術人才、先進基礎工藝人才和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
稅務總局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
2023年12月28日
信息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