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美麗的黃河三角洲草熟籽豐,萬鳥翔集,慕名而來的游客們樂享其間。“以前,三角洲非法捕撈現象比較多,灘涂經常被破壞得面目全非,嚴重影響鳥類生存。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大規模實施以來,情況有了顯著改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法制與安全管理科負責人趙德存深有感觸地說。
2020年4月2日,執法人員破獲一起非法捕撈案,查獲禁用漁具10套,蛤蜊423袋、23740千克。此案案值十余萬元,處罰震懾作用不大,但數萬平方米的灘涂被破壞,生態損害嚴重。保護區管委會決定啟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并委托山東大學生態環境損害鑒定研究院進行生態環境損害鑒定。
近日,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檢察法治廣場,來山東省東營市參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暨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與法治座談會的沿黃各地區司法實務部門和法學研究領域的代表們,在展板上看到了這一案例。
“專業生態環境損害鑒定機構的引入,有效破解了生態環境損害執法的‘快速定性,精準定量’難題,對此類違法行為產生了強有力的打擊和震懾作用。”山東省東營市司法局副局長靳世國說。
專業技術力量介入定量難、貴、慢,是來自黃河流域各省份生態環境損害一線執法人員的共同心聲,而“難”字首當其沖。
山東省公安廳食藥環偵總隊警官翟鵬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以來,山東省公安機關共偵辦污染環境犯罪案件209起、破壞自然資源犯罪案件479起,偵辦過程中,在檢驗鑒定和環境損害評估方面,遇到了包括費用過高、法律效力不足等問題。
陜西省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環資庭近年來累計受理環資案件5024件,“痛點”就是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周期長、成本高、專業技術規范存在缺失和沖突三大難題。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張云龍說,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能力不足、鑒定范圍受限,鑒定效率偏低等問題,是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難點。
山東大學生態環境損害鑒定研究院教授段海燕表示:“目前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使用標準來自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等多個部門,側重不一、標準不一,有的甚至存在沖突,需要在實踐中盡快建立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體系,編制專用的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技術標準,指導行業工作有序開展。”
在實踐中,黃河流域各省份普遍存在生態環境損害執法定量難的問題,破解生態環境損害專業技術定量難的短板,是各地當前最為迫切的需求。
由于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因此具有分析化學、環境工程學、生態學、法學和經濟學交叉而成的“環境法醫學”培養的專業技術人員,成了執法機構眼中的“香餑餑”。
據來自陜西省人民檢察院的信息,2023年5月該院聘任68名從事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監測、環評審批、排污許可、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環境法學相關工作的專家或專業人士,作為陜西省檢察機關生態環境檢察咨詢專家庫成員,幫助解決案件辦理中的專業性問題。
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鐵路法院建立了生態環境審判技術專家參與制度,積極推進專家“智庫”建設,通過專家“把脈問診”,實現了人民法院審判職能與環境資源專家意見相結合,提高了環境資源案件的審判質量。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座談會上,各地代表不約而同地分享了生態環境損害執法的做法、經驗、需求等,力求借智借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損害執法再上新臺階。
山東省司法廳指導東營市司法局牽頭省司法鑒定協會、沿黃9市司法局、司法鑒定協會以及全省環境損害類司法鑒定機構共計37家單位組建了山東沿黃流域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協助發展聯盟,各成員單位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才共培、制度共建、監管共為等領域深化合作共識、凝聚工作合力,構建起山東沿黃流域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共同體”。
陜西省人民檢察院成立了生態環境檢察指揮中心,作為實施辦案一體化和生態環境“四大檢察”融合履職的指揮和管理機構,負責對全省生態環境檢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對全省生態環境檢察工作實現“線索一網匯集”“案件一網交辦”“力量一網調度”,打破地方同級檢察院、區劃檢察院與跨區劃檢察院、上下三級檢察院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壁壘。
寧夏回族自治區積極探索“審判+修復”模式,設立“環境資源巡回審判點”,通過巡回審判、就地開庭的方式,實現了案件審理和警示教育的雙重效果,也減輕了集中管轄帶給當事人的訴累。
各地代表紛紛表示,希望能夠在“黃河流域一體化”的大框架下,共享生態環境損害執法經驗做法、共享生態環境損害鑒定成果、共享生態環境損害鑒定力量,更加有力地破解生態環境損害鑒定難題,共同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山東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處長董敬貴認為,強化環境損害司法鑒定人才和隊伍建設,是破解生態環境損害執法“定量”難題的主要抓手。為此,山東省司法廳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一支專門的環境損害司法鑒定隊伍,并從優化機構布局、加強行業準入、填補服務空白等方面扶持、引導隊伍發展壯大。
河南省鄭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環資庭庭長吳林軼建議,構建賠償金管理體系,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完善,為實踐中存在的賠償金管理使用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并落實在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之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健康發展。
參會代表普遍認為,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力量的不足、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短缺,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損害執法需求。
參會代表呼吁,建立黃河流域統一的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定期會商機制,強化資源共享,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損害鑒定工作提質增效,更好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大局,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黃河流域力量”。
據了解,目前山東大學已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環境法醫學”學科,并與相關部委合作共建,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理論研究與實踐基地,開展生態環境損害鑒定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來源 |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