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4個方面26項舉措,推動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這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對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發展銀發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1.1%,我國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此前曾有預測,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人,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老年人口占比持續提升,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和諸多挑戰,但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將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預測,到2030年我國老齡產業規模將達到5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到2050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我國因此也將成為全球銀發經濟潛力最大的國家。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發展銀發經濟有利于順應老年人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的趨勢。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孕育著新機遇,必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成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新支撐。
近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我國在政策方面已經進行了很多布局,在事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國養老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基本實現了城鄉全覆蓋,機構、社區、居家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以此為依托,我國銀發經濟也快速發展,蒸蒸日上。不過,就現階段看,銀發經濟發展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供給體系和能力尚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需要。
銀發經濟
目前銀發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最顯著的問題,是“經濟”色彩過濃,重產業而輕事業。有學者指出,發展銀發經濟要適應老齡化帶來的社會需求變化,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這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但現實中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認為老年人消費力低下,老年市場收益少,對進入該市場意愿偏弱。這會導致有效供給不足。中國老齡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康復輔助器具)有6萬多種,而我國僅有2000多種,品類缺失問題嚴重。還有一種是認為發展銀發經濟就是想辦法挖掘老年人的消費潛力,賺老年人的錢。這會導致老年人群體被工具化。不少經營主體“利”字當頭,把老人的錢“好賺”變成了老人的錢“好騙”,抓住老年人的消費心理,制造各種營銷噱頭,忽悠老年人為一些低性價比產品(比如某些夸大功效的“保健品”)買單。
銀發經濟的核心不是“經濟”而是“銀發”,它首先是一種服務,其次才是一門生意。基于此,在處理民生和經濟、事業和產業的關系上,《意見》始終圍繞人民群眾需求,將“解難題、強產業”作為兩個關鍵著力點。
●
一方面,將發展民生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聚焦老年人吃飯、購物、就醫、養老、文化等身邊的“關鍵小事”,覆蓋居家、社區、機構、社會等生活場景,既保障基本民生、剛需服務,又方便老年人享受美好生活;
●
另一方面,結合時代發展和老年人需求變化,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前景明確的潛力產業,以市場化方式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豐富和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發展銀發經濟,必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
在政策引導上,注重事業和產業的良性循環,促進相輔相成;
●
在監督管理上,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實現規范健康發展。
只有事業和產業協調統一、互促共進,才能收到1﹢1>2的效果。
信息來源: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