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區域標準,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地位,學術界也未達成共識,但區域標準化活動由來已久,尤其是隨著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提出,區域合作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區域性的標準化活動呈現出愈發活躍的發展趨勢,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實踐已充分證明,區域標準已經成為實現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支撐和基礎。沒有統一的標準即區域標準,就難以有統一的區域市場活動,也不可能有區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區域標準與區域一體化相伴相生、相守相長。
一、認識區域標準
如果從標準治理的角度來認識什么是“區域標準”的話,我們認為“區域標準”是指特定行政區劃內的區域標準化組織或區域標準組織,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內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通過并公開發布統一適用于該區域的標準或技術規范。這樣的理解是基于文義解釋和標準化實踐發展趨勢兩個角度的考量而得來。
首先,從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主要是指土地的界劃、界限或者范圍,這是對于“區域”一詞最為基本和最為通俗的解釋。其次,從區域科學的角度來看,“區域”一直是地理學、區域科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尤其是隨著區域經濟學、區域公共管理理論和區域治理理論的發展,“區域”的概念與內涵呈現出多維性與復合性。區域經濟學主要依據“同質性標準”和“功能性標準”兩個標準對區域進行分類。前者主要是考慮構成因素的同質性,后者主要考慮區域構成要素以及區域整體的功能及其實現,而實踐中則往往將兩個標準結合起來使用。區域科學中按照區域主導因素的性質,可將區域劃分為自然地理區域、經濟區域、行政區域等。最后,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區域”主要是指為了實現國家政治統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而劃定的地理和人文單元,通常是行政區劃的結果,即憲法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區劃”。
二、認識區域標準化
一是標準化已前所未有地融人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逐漸從生產領域向貿易領域、服務領域延伸,從經濟層面向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生態文明以及政府治理層面拓展,進人了全方位、廣覆蓋、多維度的“大標準”時代。二是標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區域標準化合作,對推動區域互聯互通、鄉籌協調,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推動區域標準化合作
一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識、尊重、順應區域發展規律,聚焦區域共同發展主題,深人推動標準化工作改革,建立完善區域合作標準化工作機制,促進區域標準化一體化發展。二是共同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進電子商務等流通領域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一系列一致的高質量標準,并在區域有效應用,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安全可靠的流通大市場,規范市場秩序,促進流通領域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共同促進行業自律發展,培育城市軌道交通等市場化團體標準建設,有效促進產業集群提升質量水平,充分發揮標準在“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拉升”優勢,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文轉自《區域標準治理原理與實踐》,作者:齊虹麗、陳洪超,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