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2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
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張龍強院長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相關內容如下。
標準制定復雜性高
提及工業領域的200項碳達峰標準,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龍強認為:“工業領域不僅涉及行業眾多,每個行業的生產過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點都有所不同,而且在碳排放的核算、監測、報告、驗證以及減排技術等方面都需要具體、明確的標準來指導。這些標準對引導工業領域各企業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效,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至關重要。具體來看,工業領域亟待建立的標準主要包括基礎通用、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核查、低碳技術與裝備等方面,為工業領域開展碳評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術支撐。比如,基礎通用標準包括一些共性的術語定義、數據質量、標識標志、報告聲明與信息披露等基礎類標準;排放核算核查標準可明確統一各行業、各領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和核查要求,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通過制定和實施這些標準,可以系統地推進工業領域的碳減排工作,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基礎和技術支撐。”
前期打下基礎
目標能按期完成嗎?張龍強表示,多年來工業領域的標準化經歷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拿工業領域碳排放最大的鋼鐵行業來說,此前在綠色制造、節能提效清潔生產等方面已經開展大量標準化工作,并形成相應的標準體系。之前出臺的一系列標準體系文件,包括《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均為工業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文件涵蓋了綠色發展、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碳排放控制等多個方面,為工業領域提供了明確的頂層設計和標準指導,促進了工業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
“‘雙碳’目標的提出和推進,為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面對環境壓力和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開始主動尋求低碳發展之路,這為標準制定提供了良好的行業基礎和動力。與此同時,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為實現碳減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手段,這有助于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從而推動技術的發展應用。”張龍強說。
注重全盤考慮
張龍強則建議科學實用與動態調整并行。“標準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學研究和技術實踐,確保標準既科學合理又便于實際操作,還要充分考慮各個行業的具體情況。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調整,標準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便及時進行更新和優化。此外,參考和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標準和做法,有助于提高我國工業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強我國在‘雙碳’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THE END-素材來源 | 中國能源報 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