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的特性標準既是標準化活動的成果,又是開展標準化活動的依據,是標準化的核心。標準的特性可從科學性、規范性、制度性、契約性、目的性、語言性、系統性、專業性、權威性九個方面來認識。(一)科學性。標準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是人們對事物真理性的認識和提煉。客觀、真實、可驗證是對標準的基本要求,科學和適用是標準的生命線。標準化是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的活動,標準的科學性決定并反襯出標準化活動的科學性。任何主觀臆斷、任何高大上的主張如果沒有科學實證,都不能成為標準,否則只能結出偽標準化惡果。(二)規范性。簡言之,標準是規范性文件,標準化是建立規范化秩序的活動。實現規范化的方法手段有多種,標準化主要是在事物微觀技術層面建規范。人們常常將標準和規范兩個概念并列使用,其實在制度規范體系中,標準只是一部分,處于最底層,是實現事務簡化、統一、優化、協調深層次的規范,為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奠基。標準規范是經科學實證并協商選擇確定的,相較于行政類規范,更具客觀性和穩定性。(三)制度性。標準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它承接戰略、規劃、政策、法規等宏觀制度,在微觀領域和操作層面對具體對象提出精細、專業的技術性要求,創制出事物的底層制度規則。所以標準化是制度化的一種表現、一個部分,是良好秩序的深層構建,也是制度化的、法治化的微觀延伸。標準這種基礎制度,可以構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底層邏輯。標準制度性開放,業已成為高水平開放發展的新通道。(四)契約性。制定標準要經協調一致,形成共同使用、重復使用的規范性文件,猶如契約的訂立。一般地講,采用標準是自愿性的,采用標準意味著遵從或者踐行這個契約性文件。標準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簡化和協調矛盾沖突,建立最佳秩序。現代標準化讓現代社會復雜的系統和細密的社會分工能夠建立起有效協作,是社會化大生產不可或缺的契約化治理工具。(五)目的性。目的性是標準制定的基本原則。實施標準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標,讓發展符合預期。開展標準化活動,即是用標準來解決現實問題或者潛在問題,強調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牽引、以需求為驅動。標準化對象包羅萬象,不同標準內容上千差萬別,但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都是為實現目標而對要素和過程進行約束、規范和指引。標準化本質是有目的的管理活動。(六)語言性。標準具有技術和規則二重性,是知識、技術、方法、經驗的載體,同時為知識、技術、方法和經驗的傳播、實施、推廣和更新發展奠定基礎。計算機用標準代碼運算,產品質量信息用標準表達。標準一旦生成,就成為技術傳播交流的語言。全世界都可以利用標準進行認知、生產、貿易方面的溝通交流。國際標準是國際通用語言,這已形成全球共識。(七)系統性。近代標準化源于社會化大生產對技術制度規則的需求,現代標準化正是以系統論的觀點來觀察和識別影響事物發展變化的各個要素,研究對要素及其結構的控制,建立解決復雜問題的標準體系,以系統協調、結構優化為目標規范各方的行為和結果,從而獲得整體上的良好秩序和最佳效益。缺乏系統性思維的標準,不符合現代標準化要求,是新型標準體系建設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八)專業性。標準引領、規范和賦能行業建設發展,作為技術規則,其權威建立在專業性、科學性基礎上。標準代表著先進與合理,人們信奉“符合標準才是對的”。標準化活動是將標準化原理和方法運用于標準化對象的過程,標準化自身不是一個獨立行業,離不開標準化對象這個“宿主”。我們講的標準化建設,實際上是指標準化在各行各業的推廣應用。可見,標準化實質是專業化治理,是專業領域建設的一部分,不具備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術和經驗,不深刻理解標準化的原理和方法,難以編制出科學適用的標準,也難以正確應用和實施標準。從學科專業角度看,標準學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九)權威性。標準建立在科技成果和實踐經驗上,可以說,標準是將成熟技術和成功經驗結晶形成的技術制度、管理制度。標準制度的優勢是能夠不依賴權力因素,而以其科學適用性樹立自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不執行產品服務標準,產品或服務就難以被市場接受;不執行過程方法標準,就難與上下環節協作。遵照標準做意味著正確、采用標準意味著合作,如企業和服務組織導入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并通過認證向社會宣傳,正是借助了標準的權威性來建立和傳遞信任。標準的權威性與發布機構緊密相關,不同國家和地區常常有自己的標準體系,因為標準作為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和微觀制度,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某種意義上反映著國家、地區治理權力和專業化治理水平。二、標準化的特征標準化主要是指制定標準、實施標準的活動過程,也有時被比作理想的目標狀態。標準化的特征可從一致性、復現性、通用性、工具性、經濟性、時空性、民主性、戰略性八個方面來認識。(一)一致性。標準化是追求事物趨向一致性發展變化的過程,一致性是標準化結果的呈現。標準化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實現事物一致性,沒有一致性就沒有標準化。一致性的極致表現是統一化,一致性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系列化。例如通用的螺母,形狀均為正六邊形柱體,內螺紋牙形一致,規格尺寸雖然不盡相同,但不能任意選擇,必須選取標準化的尺寸系列,以保證產品的簡化和一致。(二)復現性。標準化對象是重復性事物,制定標準的三大原則之一是復現性,又稱為可證實性。標準化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過程及結果可復制。螺母的標準化生產,意味著大量復制某種規格的螺母。麥當勞北京店鋪與上海店鋪相距千里,執行同樣的標準,加工的漢堡包看上去吃起來沒什么兩樣,因為它是標準化產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按照同一標準得出不同結果,則說明標準不完整、不正確。標準是產品質量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可得到相似的結果,標準化生產即意味著產品的孿生。(三)通用性。解決產品通用性、互換性問題,是標準化的出發點。對產品、服務、方法、過程、信息、模式、行為進行標準化,可以保障普適通用、組合運用、系統集成。對產品的標準化過程,即是讓零部件的形狀、尺寸、性能、作用可以彼此通用互換;不解決通用互換問題,復雜產品大規模生產難以開展,后期的使用維護成本難以承受。正是為了跨國家跨地區解決產品的通用性,才催生了國際標準化組織。(四)工具性。人們創制標準這種技術規則,就是用制度工具約束和引導事物發展變化。所以說標準化既指事物的目標狀態,更主要的是指實現目標的方法手段,體現了目標和手段的有機統一,是一種科學方法論。我們推進全域標準化建設,即全面運用標準化方法手段,通過各方面標準化治理,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個總目標。作為工具手段,標準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標準化就沒有現代化。(五)經濟性。秩序和效益是標準化的根本追求,經濟適用性是判斷標準優劣的價值尺度。標準化的經濟性體現在能夠統一生產流程和工藝,保證產品質量,復制技術模式和成功經驗,實現批量化生產,避免重復開發,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等。標準對技術水平的選擇以技術經濟性合理為準,而并非水平越高越好,因為成本過高的技術雖然先進,經濟性未必好。標準化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為減少復雜性、降低成本。當然,標準化是追求一定范圍內整體效益最佳,并非某個個體的效益最大化。(六)時空性。標準是在一定范圍內適用的規則,它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稟賦和技術經濟條件制約,其適用范圍的大小由標準制定發布機構的代表性決定。標準來源于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科技進步、經驗更新都會推動舊標準向新標準改進提升。因此標準只是相對穩定的規則,標準化進程沿著制定-實施-反饋-改進的路線螺旋式上升、可持續發展。我國標準管理中,除適應技術變化及現實需求及時調整標準外,還將標齡設定為5年,標齡滿了就要對標準進行復審。當然也有的基礎標準相當穩定,如簡化漢字國家標準、鐵路軌距國際標準,就不能輕易變化。(七)民主性。標準制定活動主張相關利益多方平等參與、公開透明、協商一致,在民主基礎上實現技術要求集中統一,從而謀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形成最佳秩序,它是典型的協商式民主活動。如果說標準制定是決策民主化,標準實施則是執行過程的民主化。標準是柔性制度,不強制執行(我國強制性標準實質上是技術法規,國際上普遍認為標準實施是自愿性的)。面對標準,個人或機構都有充分自主選擇權、自由評議權。然而標準化不能濫用,一哄而起的泛標準化同主觀臆斷的偽標準化一樣,反而會破壞系統協調性。可以說,國家推進全域標準化治理,是協商式民主制度建設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八)戰略性。標準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誰制定標準,誰就取得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據制高點”。標準選擇并鎖定技術,一旦某種技術方法被標準選定,就等于得到市場采認,成為主流技術方法,其他技術方法很難再擠進來。國際上5G通信技術標準之爭,爭的是行業戰略控制權。市場競爭如下棋,標準取勝則局勢占優,贏者通吃。國家、地區或者企業紛紛建立技術標準戰略,一方面為了完善自身技術基礎制度,另一方面則是爭當技術規則制定者,而非追隨者。從更高維度來講,標準化是目前人類應對熵增定律的最優方法。標準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標準幾近于道,理想的標準是真理的化身;標準化作為方法論普遍適用,在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基礎性、階梯性、引領性作用。從內到外透視標準的特性、標準化的特征,對于理解標準化概念、認清標準化價值、把握標準化原理、運用標準化方法、循序漸進地深化標準化改革發展大有裨益,亦是作者不揣淺陋撰寫本文的初衷。(源自湖北省標準化和質量研究院,作者系湖北省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標準化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