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員在審核中會接觸到各種行業,各行有各行的特色,即使是同一個行業里不同的企業,由于管理模式、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存在差異,各企業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管理特色。如何才能快速準確地發現企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實現增值審核,是每個審核員需要關注的課題。
在審核實踐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六要”和“四不要”十個需要注意的環節。
01 .
現場審核中的“六要”
1、審核中要關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其他要求
審核員不可能對所有被審行業的專業都熟悉,即使是專業審核員在審專業范圍內的企業時,也可能遇到許多不熟悉的情況,畢竟同行業內不同的產品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標準和工藝。
審核中可關注以下問題:企業最終檢驗規范是否已充分考慮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檢測內容,有否遺漏出廠批次檢驗必須做到的檢測項目;檢測方法是否與標準規定一致;是否實施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規定的型式實驗項目,并能出具檢測合格的證據。
2、要關注產品、工藝、設備或檢測方法和檢測點的變化
產品工藝設備或檢測方法和檢測點的變化往往會帶來控制參數或條件的變化。如事先策劃和驗證不充分,往往會引起質量的波動。因此審核員在審核中應關注是否有上述情況發生,以及變化后控制措施的策劃情況。由此也可以比較清楚地評估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策劃能力及控制的有效性。比如目前許多電的焊料改為無鉛焊料,必定會要求波峰焊設備在溫度及速率上做相應的調整,審核新工藝的變化、驗證、實施情況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3、要關注特殊、關鍵過程控制的有效性
特殊、關鍵過程控制的水平不僅是對產品質量的重要反映,也是對企業質量控制能力的一個重要反映。審核員在審核過程應充分關注:特殊過程有否被識別,或未按特殊過程控制要求加以管理及控制的有效性。
4、要關注不合格品、退貨、返修、投訴反復出現的環節和改進情況
觀察一個質量管理體系對不合格品及投訴的改進措施是對體系自我改進、自我完善機制有效性的最好判斷方法之一。審核員在審核中不能只看內審開了多少個不符合項以及不符合項是否已糾正,而是要關注對反復出現不合格和投訴的處理。
5、要關注受審核方與國際、行業先進生產方式、發展動態的差距
專業審核員對國際先進生產方式以及動態的介紹,有時會給受審核方帶來新的思路或啟發。比如筆者在一個大型汽車儀表生產企業審核時,該企業正要引進多條生產線的關鍵設備。但企業管理者對歐盟的RoHS指令以及日本企業如索尼、松下、富士公司的“綠色采購”要求知之甚少。通過審核員對相關法規的介紹,企業高層一致認識到汽車儀表行業雖然還沒有強制執行RoHS指令,但從國際發展動態來看RoHS指令已開始從電子電器行業向辦公設備等其他行業延伸,汽車儀表恰好處于電子和汽車的交界處,應及早有所計劃,未雨綢繆。特別是設備采購時應及早考慮各種可能的要求以適應技術上的更新,規避采購風險。
6、要關注企業效益及質量成本、推動企業以管理出效益
企業管理者最關注的問題一般不外乎“效益”與“風險”,審核員如能多從效益與風險出發實施審核,就會達到增值審核的效果,受到企業的歡迎。
02 .
現場審核中的“四不要”
1、應多看、多問、多想,不要局限在企業提供的資料里"
筆者在為實習審核員驗證時發現,個別審核員在尋找證據時往往將自己局限在受審核方提供的資料范圍內,這樣的審核難以發現問題。比如某審核員在審監視測量設備的控制時,僅要求計量室主管拿出計量器具臺帳,抽取幾種不同的量具的校準記錄,沒發現問題就結束了這一環節的審核。后來筆者發現工廠還有鍋爐和高壓容器,便問該審核員這家企業的鍋爐和壓縮空氣儲罐的壓力表是否按國家強檢要求進行了校準,這位審核員才發現計量臺帳上根本沒有對工廠進行實地察看,所以根本不知道工廠還有鍋爐和高壓容器。在另一個工廠審核時,另一位審核員雖然審核了兩個強檢壓力表都已校準合格,但他沒有進行現場抽查。而實際上該廠有4個壓縮空氣儲罐和4個壓力表,其中兩個壓力表已超期一年未經校準。可見審核員在現場必須多看、多問、多想,不能僅依據對方提供的資料實施審核。
2、應對方查證,全面核實,不要輕易開具不符合報告
審核員在正式開出不符合報告前,應聽取各個層面的意見。一次筆者當審核組長,一位審核員在審核組交流時,稱企業計量器具有多個未按要求校準,要開具不符合報告。末次會議后,受審核方計量主管解釋說是當時未未將校準記錄完全出示給審核員。可見審核員出具書面不符合報告一定要慎重,出具前應與企業各層充分溝通,全面了解。而如果不符合事實確實存在,且對受審核方意義重大,即使受審部門或企業有爭議,審核組仍應堅持原則開不符合報告。
3、應結合實際情況,不要只看書面文件
對相關授權機構出示的報告,審核員應予以尊重和認可,但是現場所見所聞與報告的結論明顯不一致時,審核員應細心觀察,深入調查,以減少審核風險。
4、應重視體系運行的實效,不要一味追求形式
筆者認為一個好的管理體系應該“簡單”、“有效”。特別是生產企業,他們應注重生產和經營,而個別認證咨詢師或審核員過于追求形式上的“管理方法完美”,或將其他企業的模式生搬硬套強加給企業,對一些簡單的過程也要制定繁雜的方法加以控制,導致企業浪費管理成本。因此筆者主張除了特殊、關鍵過程以及與顧客要求有關的重要過程之外,其他過程都應力求簡單有效,能夠保證體系運行有效即可。
來源:管理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