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發布《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點開展9項專項行動,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為進一步探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支持的“2024電力低碳轉型年會暨電力圓桌年中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以“健全體制機制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主題。
電力低碳轉型成就顯著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重,國際社會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共識不斷增強,電力行業作為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其低碳轉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過去幾年,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電力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就。一是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不斷提升;二是電網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為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是技術創新特別是儲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效緩解了新能源間歇性問題;四是綠電、綠證、碳交易市場逐步建立,為低碳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激勵。
今年是“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十周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強調,十年來,電力行業全力以赴保供應,持之以恒促轉型,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取得一系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力發展道路。
楊昆表示,我國電力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7億千瓦,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合計裝機容量達到11.8億千瓦,已超過煤電成為裝機第一大電源。我國電力消費方式也發生深刻變革。截至6月底,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1%,10年來,全國能耗累計降低26.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
“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超過28%,已處于國際前列。電力體制改革也在深入推進。”楊昆表示,如今煤電容量電價改革取得突破,“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輸配電價基本形成。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今年1-6月,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2.85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61.1%。此外,電力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先后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建成32套與周邊國家的跨國輸電線路,光伏組件和風力發電裝備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水電、核電、特高壓均已成為我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的亮眼名片。
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自2020年正式提出雙碳目標以來,一直把發展新能源作為國家安全新戰略的重要內容,通過發展新能源來提升能源自給能力、滿足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需求,提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新能源的發展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另一方面也為國內社會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張潔清認為,“新三樣”制造業的發展,一方面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為保持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加綠電需求并推動新能源的發展;再例如,分布式發電資源成為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載體,包括千鄉萬村馭風和千家萬戶沐光等行動,讓鄉村振興的道路隨著新能源的發展越走越寬。
在張潔清看來,能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和基石,能源的轉型不是在現行體系下的修修補補,而是整個能源體系的重塑,也意味著電力系統的設計和運行要從以穩定可預測的化石能源為基礎,變革為以波動的可再生能源為主,既需要硬件設施的重建,也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使得生產關系的發展適應生產力的進步。
“我國在過去的一年里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比如高質量消納新能源、提升配電網承載能力、明確虛擬電廠主體地位等等,正是在推動傳統體制機制的變革。”張潔清表示。
技術創新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記者了解到,今年2月29日,中央政治局12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能源的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系統分析了我國電力行業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一是能源電力需求增長迅猛、保供壓力較大;二是電力行業碳減排壓力持續加大;三是電壓、頻率穩定問題凸顯,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四是能源資源與負荷中心逆向分布;五是靈活電源的最大調節能力與新能源波動不匹配,制約了新能源消納;六是終端消費電氣化水平和能效有待提高。
劉吉臻認為,應對上述挑戰,需要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實現“多源互補、源網協同、供需互動、靈活智能”。要著力推進五大關鍵技術創新,包括新能源發電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系統友好性能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技術創新,促進新一代煤電升級;智能電網技術創新,保障電力系統穩定、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配電網高質量發展、智慧化調度體系建設、需求側協同能力提升;多元儲能技術創新,促進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電能替代及再電氣化技術創新,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拓展。
“技術創新是推動電力低碳轉型的核心動力,近年來我國在高效光伏、大容量風電機組、智能電網、火電清潔高效靈活技術,先進儲能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史玉波表示,國家、企業不斷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推動關鍵技術的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為電力低碳轉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然而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電力低碳轉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電力低碳轉型的規律,加強政策的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建設,努力實現電力的全面低碳轉型。”史玉波強調。他指出,要以技術創新為牽引,推動傳統電力系統向新型電力系統形態的轉變,要以新興產業為導向,因地制宜的謀劃和發展先進電網技術的研發應用,數字產業集群建設、儲能產業集群建設、綜合能源產業集群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集群建設、以及電力工業軟件系統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市場結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要推進電力供應支撐體系的建設,實現安全充裕前提下的電力低碳轉型,要加強穩定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穩定技術標準體系,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技術標準的研制與完善,強化標準在引領技術發展、規范技術要求等方面的作用。
對于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劉吉臻表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能源科技的創新。要瞄準前沿,聚焦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的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應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的增長點,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