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全面推行“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的指導意見》。從7月起,省級特色小鎮和省級以上各類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等特定區域,將以這一模式創新環評審批驗收管理方式。
“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是指綜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在某個區域范圍內實施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以替代項目獨立評價,為區域內的項目準入劃出統一的環境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僅強化了規劃環評作用,還優化了環評審批流程,為企業提供便利。
今年5月,義烏在全省率先試點實施“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改革第一天,7家企業的環評報告就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環保窗口當即辦結。義烏市睿智玩具有限公司負責人虞勁松感慨:“原來環評報告項目辦理需要20天時間,沒想到現在一天就能辦好。”
此次改革中,我省根據項目建設對環境影響的程度,推行免于環評手續、網上在線備案、降低環評等級、精簡環評內容、承諾備案管理、創新環保“三同時”管理等6項措施。以義烏為例,改革后新建項目落地將減少80%的環評審批事項,減少60%的申報材料,壓縮50%以上辦事流程,同時為企業減少50%以上的環評費用,有效提升環評審批管理效能,為實體經濟營造出更好的發展環境。
環評審批簡化后,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也成為改革的重點之一。環保部門將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加大對環評承諾備案項目的抽查比例和力度,以排污許可證許可事項和管理要求落實情況作為檢查重點,建立起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的執法監管新模式。對企業不按排污許可證排污的行為,依法進行嚴厲處罰,直至吊銷排污許可證。
同時,這也是一項“陽光改革”。按照要求,審批內容、申報材料、審批流程、審批時間等全部要向社會公開,還要在當地門戶網站上公開建設項目環評相關信息,包括公眾參與信息、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全本等。此外,環保部門還將采用大數據手段對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信息和環評中介機構信息進行采集、評價、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