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的工業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影響深遠,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也紛紛提出了類似的戰略,以應對次時代愈加激烈的經濟競爭。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也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以更好地滿足工業4.0時代的形勢需求。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業4.0?工業4.0的基本架構及戰略模式是怎樣的?企業如何進行工業4.0的數字化轉型?對此,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前德國西門子高管呂俊德教授,分享了關于工業4.0時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精彩內容。
工業4.0的本質是工業再造
所謂工業4.0,其實是智慧化工業的實踐,它指的是通過物聯網(CPS)來構建i-MES系統,再衍生出智能工廠及智能化工業體系。目前,包括美國、中國、歐洲在內的世界經濟三大區塊,都在重視工業,重視工業的再造,布建次世代的工業技術與市場。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戰略、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還是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都是“工業再造”這一趨勢的具體體現。而要實現工業再造,就必須要有工業技術的創新、工業體系的再造以及數字化科技的應用。
有“工業實力”,就有經濟實力。工業4.0戰略,就是在這一共識的前提下誕生的。作為工業4.0的發源地,德國工業的4.0戰略十分完整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其格局可以總結為“工業大國、幸福工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以歐盟為腹地,有系統地布建其工業體系;更企圖以工業4.0 進行工業建軍,整備出工業的智能生產能力及立體作戰能力;區域生產的工業模式使工業活動結合城市的發展,使企業及從業員工不會成為游牧民族;綠色生產使工業活動的負產品不損及下一代的福利。
工業4.0的基本架構及戰略模式
工業4.0的基本架構可以概括為“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運算”。通俗地講,就是首先通過傳感器、RFID、NFC等技術形式將物理訊號轉換為數字訊號,這一過程即為“全面感知”,隨后通過工業計算機、工業網絡通信、系統整合、信息安全技術等途徑實現數字訊號的“可靠傳遞”,最后,借助工作流、智能技術、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進行“智能運算”。工業4.0的架構不僅可以應用于智慧工廠,還可應用于智慧農業、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領域,具有很強的通用性。
基于這一基本架構,工業4.0 的戰略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模式一:生產設備的智能化。在這一模式下,生產設備基于云計算,具有實時監控、數據搜集、數據分析能力,能主動提供信息,主動提供服務或者對使用者以“互動”的方式提供服務,成為使用者的工作伙伴。同時,這一過程需要具有不同層次的智能及服務深度的智能化軟件支撐,而且這些軟件是基于用戶導向服務模式的設計,因為價值能獲得更大提升。
模式二:單一生產工廠的智能化。這種模式主要是生產線的智能化,包括正向生產物流、逆向生產物流的智能化。通過這種智慧化的生產線,提高單一工廠的良品率、產出率,同時提高工廠的綠色生產能力以及能源利用效率。
模式三:跨國多廠區智能工廠的營運智能化。工業4.0環境下的多廠區工廠營運,更強調的是多廠區智能化的產能協同。
模式四:工業體系的智能化。這主要包括供應鏈的智能化、智能化的產業生態圈等等。
模式五:產品的智能化與創新。從物聯網的運用到各種智能產品的誕生,都是這一模式的體現。
工業4.0時代數字化轉型路徑
工業4.0的數字化轉型,其實就是在新的商業模式下,數字化技術與企業流程相輔相成的過程,以使企業流程的數字化程度和企業流程的最適化程度達到最大值。當然,在此過程中,也必然伴隨著企業的組織創新和組織變革。
企業要實現工業4.0的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工業4.0的硬件、工業4.0的軟件,更需要工業4.0的工業模式創新。相比以往,工業4.0對企業營運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數據本身的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工業流程的彈性、深度以及創新程度的要求也達到了全新的量級。
除了企業層面外,工業4.0的數字化轉型還對整個國家和社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需要具備包括科研體系、企業家以及產業體系和工業城等三大部分在內的實踐要素。這一點,在德國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在科研體系方面,德國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學習-理論研究-技術發展-應用/商維化” 科技與工業發展機制,為德國實踐工業4.0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了完善的科研體系,就需要企業家將構想付諸實施,工業發展歷程中需要企業家,工業4.0時代更是如此。當產業體系達到一定規模后,就需要建設專業的工業城來實現城市與區域工業的整合。在這方面,德國大眾汽車工業城、美國硅谷就是世界文明的成功典范。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工業型態有很多種,并不是每一種工業型態都適合工業4.0,工業4.0也并非在所有工業模式上均能看到成效,對于具體問題我們還是要具體分析。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工業是富國強國的基礎。一個國家一定要有幾家百年工業,永續工業,也一定要有企業家,來帶領工業的發展與創新。以工業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經濟,才不會是泡沫經濟,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的經濟。
(新聞來源:國際金屬加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