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通用機械累計增速為5.1%,石化通用機械主要產量保持了增長,增速略有回落,石化通用機械行業進口總額與去年基本持平,基礎件進出口額度都出現了下滑。總體來看,在機械行業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通用機械行業保持了平穩,這是行業新產品、新工藝研發趨于活躍,自主研發成果逐步顯現的成果。
“第二屆國際流體機械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上,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黃鸝坦言,通用機械這樣的傳統行業面對智能化的新浪潮,一直在及時轉型適應市場的挑戰,企業正是得益于創新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和成就。
多項技術邁入世界前列
中通協名譽會長、專家委主任隋永濱表示,他服務了54年行業并與行業一同成長,也見證了協會30年中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為謀求發展,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達100多項,通過消化吸收再到創造逐步擺脫對進口技術的依賴,如今我國的通用機械行業的部分產品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我國通用機械工業領域重大裝備國產化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 “十萬等級”空分裝置配套用空氣壓縮機組的成功研制。它是我國大型壓縮機里程碑式的一次跨越,標志著我國特大型空分成套設備制造進入了世界前列。
回顧通用機械行業發展成績是驚人的。
2018年通用機械行業實現利潤總額554億元,是2002年的20倍,產值規模不斷提高。2002年通用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僅有514億元,2018年達到7990億元,是2002年的15倍。2002年,通用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829家,2018年達到5339家,是2002年的2.9倍。2018年,通用機械行業單位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是2002年的5.34倍,在行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企業經營規模也在增長。
現在國產率大大提升,如超大直徑超大壁厚加氫反應器國產化、百萬噸級乙烯裝置國產化率達87%,大型芳烴裝置國產化率達到92%,萬噸級煉油裝備國產化率達到了94%,我國制造業得到了長足進步。到現在行業擺脫了對國外的依賴,設計制造有完全的知識產權,縮短了工期,售后服務備件充裕。
在煤化產業領域,原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神華寧煤400萬噸煤制油工程建設總指揮趙金立表示,煤制油產業已經達到規模化,以煤為原料,經直接液化、間接液化兩條技術路線,生產成品燃料油。目前中國已經建成年約900萬噸產能的生產線,迄今為止,中國是世界上煤制油產能最大的國家,已經建成投產煤制油項目共6個。
挑戰背后有更多機遇
經過三十多年的重大裝備攻關,絕大部分關鍵石油石化裝備已實現國產化,剩下的都是一些難度大,技術含量高、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制造商手中的高尖端裝備,雖然這些年國內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在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上有顯著提高,但針對上述裝備,仍存在研發能力薄弱,技術儲備不足,質量水平不高等問題,高技術、高附加值重大技術裝備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目前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已能設計、制造大部分石油石化裝備,有力地支持了石油石化建設。但是與國際先進指標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多數國產壓縮機、泵、電機等轉動設備噪音較高,關鍵指標普遍低于進口鋼材相關指標等。
“而這些產品就是未來攻關的重中之重”,中國石化化工事業部副主任徐剛表示,企業需重點關注在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化工裝備主要的工作重點是:油氣勘探開發裝備,乙烯及深加工裝備;煉油裝備,芳烴裝備,煤化工裝備、液化天然氣裝備,集輸與儲運裝備、新興石化用材。
徐剛還闡述了細分領域裝備的機遇所在。
在石油石化領域乙烯工業是石化工業產業的核心,乙烯產品占石化產品的75%以上,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將乙烯產品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據權威預測2020年國內乙烯需求量為4550萬噸,第一輪乙烯建設熱潮正在興起。國內機組的長期周期運行方面與進口機組沒有太大的區別,機組從安裝到運行都沒有發生大問題,機組及輔助設備運行狀態良好,無論是經濟型還是穩定性都達到了設計的要求。
此外,徐剛認為,目前國外開發和生產混煉擠壓造粒裝置的廠商較多,但國內能開發的廠商卻不多。與進口設備相比,國內產品價格上沒有明顯優勢,運行穩定性也有待提高,并且尚未取得工藝上的合格供應鏈。因此,混煉擠壓造粒機將是國產化下一步的攻關方向之一。
總體來看,通用機械的行業在生產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短板,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特別是泵、風機、壓縮機、閥門等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等問題;同時,行業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與跨國企業,多數產品檔次低、品種重復性大;行業標準化也不完善,目前,我國主導制訂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
針對行業短板,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院長徐洪海分析認為,通用機械行業亟需高質量是發展,比如,核電站泵閥;天然氣行業的壓縮機,污水處理多級離心風機;大型化工裝備中的泵,大型超超臨界機組的冷卻設備,大型石化的干燥設備和風力發電機組漸變速機等產品的質量都有很大發展空間。徐洪海還建議企業還需打造具備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共擔風險共享技術平臺。
(來源 : 中國工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