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的儀器嗡嗡響動,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的鄒金特副教在操作臺前,做著實驗記錄和數據分析。“這一瓶是來自企業的生產廢水,碳源含量高且易生物降解、氮含量少,是一種高品質碳源,但對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的反硝化脫氮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
今年6月,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與歐詩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恒豐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簽訂《歐詩漫高碳廢水和固廢作為恒豐污水處理廠外加碳源的可行性評估研究》,探究“變廢為寶”的可行性。
按照規定,企業生產產生的廢水必須通過預處理,滿足標準后才能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為此企業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然而,企業產生的廢水卻是一種可生化性極好的高濃度有機廢水,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質,可以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碳源的補充,變廢為寶。
同時,城市污水處理廠卻因碳源不足常常“吃不飽”。從2017年開始,德清縣恒豐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獅山污水處理廠)每年要向外購買近百萬元的碳源,以此達到凈化水質目標。
“從目前的試驗結果來看,歐詩漫的高碳廢水和固廢作為污水處理廠外加碳源的可行性很高。”鄒金特說,“搭建起上下游企業溝通協調的聯動平臺,不僅污水處理廠能夠降低采購碳源成本,企業也能在處理廢水和固廢時減少碳排放,另外碳源制備造成的碳排放更高,所以減少碳源采購降低的碳排放數據將會更大。”
高校牽手當地企業,源于一次“破題”。以高質量建設“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為著力點,自2021年起,湖州市德清縣科技局、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研究院、康乾街道多方聯動,開始實施“百名教授聯百企”助企行動。從開始的探索階段到趨于成熟,校地企三方“合作圈”正在不斷深化。
早園筍是德清的特色農產品之一,但是生產周期短、產品保鮮難、營養功能挖掘和副產物高值化利用不足等問題長期影響早園筍生產和銷售。浙江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呂飛作為技術顧問參與德清早園筍保鮮難題攻克。
“以竹葉為基材,通過生物酶法改性制備竹葉可溶性膳食纖維及其脂質替代物,建立竹葉可溶性膳食纖維凝膠體系,與脂肪有相似口感。”呂飛介紹,“目前我們已發現,利用生物保鮮劑協同過冷保藏,可以有效降低竹筍的重量損失率、維持較好的質地和營養水平。”如今,早園筍保鮮又添“黑科技”。
“百名教授聯百企”制度,通過定期收集、交辦、解決人才和企業發展難題,在企業家和高校間架起橋梁,讓更多人才“智力”轉變成為企業發展動力。
(來源:德清縣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