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
黃奇帆指出,新質生產力三個“新”:第一個“新”是新制造。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制造裝備和新信息技術五個領域,但要稱得上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不是普通的科技進步,不是邊際上的改進,而是要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黃奇帆分析,所謂顛覆性科技創新,以下五個新的標準至少要滿足一個:一是新的科學發現。就是“0到1”、從無到有,對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發現。比如,量子科學、腦科學研究,可能會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對自身的認知往前推進一大步。二是新的制造技術。即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現有的技術路線,卻能夠對原有的工藝、技術方案進行替代的制造技術。比如,未來生物制造通過生物反應器方式,制造人類需要的各種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三是新的生產工具。工具變革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因為工具的革新帶來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比如,EUV光刻機的出現讓7納米、5納米芯片制造成為可能,新能源汽車制造中一體化壓鑄成型技術,讓汽車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四是新的生產要素。過去的制造靠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要素,未來的制造除了傳統要素外,還會有數據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讓生產函數發生了新的變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學習效應會產生新的交叉組合和融合裂變。五是新的產品和用途。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每個時代進入千家萬戶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幾十年是家電、手機、汽車等,未來可能是家用機器人、頭戴式VR/AR設備、柔性顯示、3D打印設備和智能汽車等。
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
第二個“新”是新服務。服務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構成是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新服務的重點在于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關于服務業,世界經濟版圖里有三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在各種高端裝備中,服務業的價值往往占高端裝備或者是終端50%-60%的附加值。第二個特征是世界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越來越大,目前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比,貨物貿易比重在收縮,服務貿易在擴張。第三個特征是世界各國尤其發達國家GDP總量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越來越大。相比之下,上述三個特征的服務指標恰恰是我國生產力的“短板”。2022年,我國GDP中制造業增加值占27%,服務業增加值占52.8%,但在52.8%中有2/3是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到1/3,也就是說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約為17%-18%,跟歐洲(40%)、美國(50%)相比差距比較大。
換言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實現高質量的中國制造,必須把跟制造業強相關的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搞上去。同時,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結構比例與世界不同步的問題。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19年全球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0%左右,2023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全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僅僅12%。2023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2.85萬億元人民幣,但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務業,因此培育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使我國服務業的50%是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GDP板塊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力爭達到30%。“我國服務貿易從目前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貿易總量的30%,使高端制造中服務價值達到終端制造產品總體附加值的50%左右,這是新質生產力制造業的方向。”黃奇帆表示。
培育新業態有兩個關鍵推力
第三個“新”是新業態。培育新業態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變革,是產業組織的深刻調整,其中有兩個關鍵推力:第一個關鍵推力是全球化。新業態的形成要與全球潮流連在一起,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要堅定不移推進制度型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內外貿一體化,換言之,市場體制必須從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內外循環一體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此,2023年12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的《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調整完善國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檢驗認證銜接、監管銜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則。第二個關鍵推力是數字化。數字化形成產業互聯網不僅是國內產業互聯網,還包括國際國內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有兩種,一種是大型制造企業從設計、市場、信息、銷售到開發、制造、物流一體化的數字系統,是企業制造業的工業自動化。一種是市場發展的產業互聯網,依托互聯網平臺和各種終端將觸角伸到全世界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實現小批量定制、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貫通、全球化配送,在互聯網平臺上集聚了幾百家提供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幾千家制造業企業以及上萬家各種原材料供應商。
黃奇帆強調,互聯網平臺上的企業之間用數字系統進行了全面貫通,依托產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產業集群,真正實現了“以銷定產、以新打舊、以快打慢”。目前,我國已經有一批產業互聯網平臺,放在哪一個城市就給哪一個城市帶來幾千億上萬億的銷售值,帶來幾千億上萬億的金融結算,帶來物流和其他各種服務,由此變成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所以,誰掌控未來全球產業互聯網平臺,誰就是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三中心”莫屬。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