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污水處理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領域。
中國工業報記者梳理發現,2005年開始,水務市場以投資拉動,邁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眾多企業加大經營投資力度,以重資產模式布局,實現規模快速擴張,大量的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從無到有,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果,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提升。然而,我國污水處理仍面臨著如何諸多挑戰:一方面污水處理裝備產業鏈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助力中的水平建設,一方面污水處理裝備配套設施的安全與升級更新改造。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發展部主任董興震,環保技術裝備專家、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專家委員張鑫珩,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就目前污水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污水處理技術設備的研發現狀和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政策支撐水裝備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多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領域的支持力度,為水務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充足空間。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就曾對水、氣、土、固廢、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提出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的要求,此次《實施方案》提到,到2025年,要建成100座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這一具體目標,將為污水處理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3年,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印發《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其中提出,目標到2025年,環境基礎設施處理處置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00萬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4.5萬公里,新建、改建和擴建再生水生產能力不少于1000萬立方米/日。
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發改環資〔2023〕1714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部署推動污水處理行業全過程節能降碳和資源循環利用。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廠近5000座,總處理能力超過2.5億立方米/日,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98%。”《實施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污水收集處理設施不斷完善,但污水收集效能偏低、污水處理過程溫室氣體排放較多、能源資源回收利用水平不高等“短板”仍然存在。
根據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實際,《實施意見》部署了強化源頭節水增效、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等重點任務。此外,加強污水處理節能降碳亦是關鍵。
董興震告訴記者,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水處理裝備和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逐步向成熟和規模化發展。面對中國龐大的水處理市場,出現一批優秀的水處理裝備與技術。
“例如國產大功率磁懸浮鼓風機打破了多年來國內污水處理行業在鼓風機這核心、關鍵裝備依靠進口的局面,實現污水處理領域國產裝備的重大突破。有著壓濾機行業的世界級領頭裝備制造企業。還擁有在排水系統提質增效關鍵排水管材之離心球墨鑄鐵管生產規模居世界首位的特大型加工生產企業。并涌現出一批踐行源自用戶,又更好服務于行業的理念的再創新裝備技術企業。”董興震說。
污水處理裝備設施升級與安全需關注
《實施意見》提出加快淘汰老舊低效的重點用能設備、推廣污水源熱泵技術、加強高效脫氮除磷等低碳技術應用、推廣建設智慧水務管理系統、自建可再生能源設施等措施,有助于全面提高污水污泥節能降耗綜合水平。
“我們欣喜的看到目前在水處理工藝技術研發應用、污泥處理處置專用設備、膜材料研發應用、水處理濾料、水處理消毒設備等細分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董興震說。
“但也要清醒的認識,在引進吸收消化水平方面的不穩定,一方面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專利交叉封鎖,限制我們走出去;一方面對于引進的主體制造企業來說,尤其是中小企業,由于本身基礎較差,研發能力弱,高技術人才不足,僅停留在引進和模仿上,再創新不足,依賴外方的局面仍然得不到改變。”董興震強調。
薛濤也表示,在國際上,目前我國水處理裝備和技術水平在實用性和性價比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耐用性和高效率上仍有差距。全國各個污水廠良莠不齊,大部分四線以下城市的污水廠的建設和運維標準不夠高,導致故障高、能耗物耗高和自動化水平低等問題。
“某些傳感技術的運用應更加加強。我們的管網、泵站和井用的建設材料材質較差,也是亟需提高的方面。”薛濤說。
2022年12月23日發布的《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環保設備設施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安委辦明電〔2022〕17號)文件指出,“要緊盯具有脫硫脫硝、揮發性有機物回收、粉塵治理、蓄熱式焚燒爐、污水處理5類重點環保設備設施的企業......將環保設備設施安全作為行業領域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
對此,董興震表示,當前,在排水與污水處理有限空間作業,已經有良好的配備安排防護裝備。包括氣體檢測設備,呼吸防護裝備,防墜落工具,安全器具和其他諸如安全帽、防護服、防護手套、防護眼鏡等防護用品。各地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主管部門對于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一直很重視,均制訂了相關作業手冊和定期演練及保養安全防護裝備流程。
“但目前污水排放標準在提高,同時,早期一批設備已經到了需要大量檢修淘汰期,如何更好地進行不停產更新已經成為全國污水處理行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大事。”張鑫珩告訴記者。
“一個十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停產一天導致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0多萬元。現有的諸如污水泵站這樣的有限空間中泵類設備的耦合底座全都是安裝固定在池底的,一旦需要維修或更新設備時,操作人員必須下池作業,這必然給操作人員的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由于安全因素,沒有施工隊敢于在不停水的情況下,到數米水下盲區施工,潛水裝備不能運行卻無法修理。”張鑫珩說。
因此,張鑫珩提出了干濕安全安裝無泄漏自耦泵站的方案,旨在從根本上消除操作人員的安全隱患。據介紹,該方案經幾家污水廠的應用,完全取得了預期效果,事實證明,該方案與傳統的池底固定安裝方案相比,是泵類設備安裝技術的重大轉折。
“應用型技術研究不同于基礎理論研究,不能轉化成產品并經實踐應用驗證能提高效率、提高安全性能、且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專利技術,都屬于不務正業的旁門走道。”在張鑫珩看來,未來,實干和創新將是中國水處理裝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科技創新助力行業迎來破局變革
“日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指出要推進污水、管網、垃圾處理設施等相關領域基礎設施的更新和改造,意味著多個利好環境產業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市場即將釋放。”董興震表示。
《行動方案》對于污水處理企業更新裝備有何助力?對此,董興震表示,水處理設備本身使用一段時期以后,必須進行保養、小修、中修、或大修,有些設備制造廠明確規定了它的小修、大修期限。尤其在工業行業應用的水處理設備本身更新改造周期就存在。本次《行動方案》的出臺,也更好的保障了水處理設施高效與安全的運行。
“在排水管網方面,排水管道檢測裝備、修復材料和裝備、管道材料和施工裝備均會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董興震表示。《行動方案》強調了設備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在推動水處理設備硬件升級改造的同時,也有望推動感知層的建設。水處理儀器儀表(尤其精準傳感器)與AI賦能水處理設備有大的市場爆發。
此外,《行動方案》還強調了標準的引領作用,無論是高質量的產品和技術、還是高水平的服務都需要高質量標準引領,水處理設備與技術的標準化步伐將會加快。
對于污水處理裝備行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我個人覺得要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用‘產業鏈’思維去看待,產品質量的好首先取決于自己生產力,同時在上游的材料、配件的選型要有好的把關,當然我們在下游用戶方要去吸取應用經驗,更好的對自己產品與技術進行更新提升。”董興震表示。
董興震表示,工信部聯合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對于水處理設備制造業就有綱領性指導,需要行業政策引導和鼓勵(兼容水處理裝備與技術規范標準化體系建立)。需要水處理裝備制造企業的工匠精神與創新融合。作為協會要積極加強行業資源整合,做好水處理設備與技術成果評估鑒定,搭建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
薛濤表示,政府端首先要摒棄唯低價論的采購方法,重視綜合性價比和長期使用成本的比較,可通過組織測試比拼來驗證一些同類型設備裝備的真正性能。應該重視標準尤其是領跑者標準在采購中發揮的作用。應該進一步鼓勵和加強智能化在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并由此展示已采購裝備的實際水平,以帶動市場的良幣驅逐劣幣的態勢。
“企業端應重視產品質量和品牌,更重視新技術、標準化和智能化在裝備升級中的作用。”薛濤表示。
“總之,市場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最佳通道,但是如何使得市場競爭良性健康,政企雙方均有著重要的責任。”薛濤表示。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