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躍自動化生產線上,員工正在查看齒輪產品。 共享聯盟·溫嶺 徐偉杰 攝
最近,浙江巨躍齒輪有限公司的車間“火”了。博格華納、斯特蘭蒂斯、奇瑞……國內外知名車企和零部件企業代表,盯上了從磨齒機里吐出來的齒輪,全年14億元的大單正在這里趕工。
在臺州溫嶺,齒輪業這個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產業,因新能源革命迎來一場集體轉型升級。巨躍,可謂是其中的“黑馬”,短短幾年間,從排不進行業前十,躍至行業前列。2019年,企業新能源產品產值僅占2%,今年已升至70%左右,獲得6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青睞。
齒輪一直是“鏈接”汽車的重要部件。與燃油車不同,電動汽車普遍使用高轉速電機以提升動力性能、續航里程,這就對齒輪提出了極致要求,在保證高轉速的前提下,還需兼顧效率、噪聲、壽命等要素。
“傳統燃油車的齒輪轉速在3000轉/分鐘左右,這款齒輪則能達到16000至20000轉/分鐘,且能保證車內噪音小于40分貝。”巨躍集團總經理吳多兵驕傲地說,高效疊加低噪音,這款已達到全球頂級水平的齒輪幫助巨躍拿下大單,迎來飛躍,“悶聲辦大事”。
這一躍的起點發生在四年前的香港。
歐洲汽車巨頭斯特蘭蒂斯廣發“英雄帖”,為即將啟動的新能源汽車項目一口氣召集了18家齒輪供應企業。項目總規模高達120億元,現場供應商無不摩拳擦掌。可一聽合作條件,大家隨即望而卻步——3至4年的聯合研發周期內,開發成本需要全部自擔。行業“大佬”們面面相覷,沒有人愿意冒險。
彼時的巨躍名不見經傳,雖已開始嘗試為新能源汽車供貨,但主要生產低速齒輪,年利潤僅1000多萬元。預計3000多萬元的項目研發成本,相當于要企業承擔“白干”3年的風險。
觀望、猶豫,一片寂靜的現場,巨躍董事長張邵榮“唰”地站起身來,快步走到臺前,簽下了名字,干脆利落。“大家都在往新能源轉型,要殺出重圍,就得抓住這種全力一搏的機會。”他說。
一場魄力十足的“豪賭”開始了。
一回溫嶺,張邵榮即刻拉開架勢,招兵買馬。三年間,各類高端新設備填滿了近五萬平方米的新廠房;關鍵設備磨齒機,選用全球排名領先的德國品牌,單價高達千萬元,一買就是20臺。一般而言,2億元規模的企業只需配備兩三名高管,但巨躍下血本引入8名行業知名的副總,“企業體量配不上高端團隊”成了一時趣聞。
籌備不易,挖到領軍人才更難。技術團隊急需一名帶頭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巨躍管理層了解到一家行業巨頭瞄上了一位溫嶺齒輪行業的技術領頭人。“趕在他要被挖走的前一天,我們帶著誠意搶到了人才。”吳多兵笑著說。在新負責人的帶領下,巨躍的技術團隊規模一年內擴大了五六倍。
研發合作考驗著巨躍的初生團隊。企業需要在試制過程中反復優化對方的產品設計,確保能落地量產。起初,合作方對他們并不信任。一次,巨躍團隊發現圖紙存在隱蔽的缺陷,一旦量產會帶來嚴重后果,但對方卻屢屢敷衍。直到提交大量計算數據和仿真模擬過程后,外國專家才認可了巨躍的技術實力,接受了新方案。自此,雙方的技術交流越來越順。
熬過4年的聯合攻關,2023年5月,這款定制齒輪終于迎來了批量生產。巨躍團隊第一次來到法國梅茲的生產基地,見證一個個裝著浙產齒輪的變速箱隨車下線,進入歐洲乃至全球家庭。由此,這一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合作正式開啟,隨著產能爬坡,今年訂單交付額將超過4億元。
“認清未來方向,認可合作品牌。”回想起當時的狠下決心,張邵榮并非頭腦一熱,他說,合作伙伴擁有年售400萬輛傳統燃油車的成熟市場,面對減排這一全球大勢,傳統替代里蘊藏著絕佳的轉型機遇。
當年的小公司已轉型為現代化企業:引進的咨詢公司協助企業梳理制度流程,把組織架構和績效機制規范化,一切管理有章可循。研發、制造、質量,各環節各部門按照客戶需求模塊化細分,因為他們滿懷信心,這場躍升之后,一家現代化的齒輪龍頭企業已近在眼前。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