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圓滿閉幕。三天展期,超5.2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吸引500余家海內外企業、1300余位全球領軍者參加,展品數量超1500項,預計推動總投資額超400億元,規格、規模、影響力持續進階。
作為國內AI界“風向標”,本屆大會讓包括記者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隨著大模型在應用層面的持續落地,AI更接地氣了,由此帶來的商業機會,以及大會各項成交額也讓人欣喜。但國內近千個大模型的走向、價格之爭,以及AI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和警惕。
模型落地,實用為先
“技術一定要落地產業,才能產生價值。”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生的這句話,說出了很多與會者的共識:相比于去年紛紛揚揚的“千模大戰”,企業不能只拼技術,更要深入抓好場景落地。
這,也是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論壇主題——“智創未來”的美好愿景。
今年,AI發展再進階,在推理分析、創意生成、情緒智能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實現“智慧”“靈氣”并存:一方面,無論是整理文檔、撰寫報告,還是當外教、做視頻,都不在話下,是個聰明好用的AI助手;另一方面,涌現出的部分思考能力,讓AI喜提“人類機器外腦”之稱。
如此AI,落地之快、范圍之廣,讓連年參加大會的觀眾無不感慨:“去年大都還停留在概念上,眨眼間,遍地皆是可觸可感的應用了。”
“一年過去,這依舊是令人驚艷的風口。”展商紛紛表示。數月前,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與“互聯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影響更加深遠。
逛展可以明顯發現,“+AI”變“AI+”帶來的顛覆性變化——從賦能直播的快手“可靈”到寓教于樂的網易有道“子曰”,AI已融入生產生活,助力降本增效。同時,從地上跑的Cybertruck(電動皮卡)到天上飛的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展現了“AI+”未來的多種可能。
生活服務、工業自動化、電力巡檢、交通出行……大模型正深度滲透各行各業的各個領域,被喻為“冷門絕學”的考古業也不例外。合合信息展臺,用AI修復殘卷,其中細節之精美,令觀者秒回敦煌;騰訊論壇,宣布將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多模態數據集正式開源,讓萬片甲骨的拓片、摹本等在“云端”即可得。
而談及落地如何,真金白銀最具說服力。
帶著人形機器人電驅動關節參會的浙江展商——杭州新劍機電傳動股份有限公司展臺不大、洽談不少。記者停留的幾分鐘內,便有一位投資人留下了合作意向。
在展會外,H1人形機器人已走進浙江工廠。據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立介紹,人形機器人正以較快的速度落地B端,“進家庭,也不再只是幻想”。
據悉,本屆盛會已對接132個采購團組,形成126個項目采購需求,預計意向采購金額150億元,推動24個重大產業項目簽約;預計總投資額超400億元,同比增長近40%。
“AI時代,我們在探索,讓AI像掃碼支付一樣便利每個人的生活,讓AI技術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人。”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說。但未來智能化的用戶體驗,一定不是只靠一個大模型,而是需要全行業深度協作、專業智能體共同參與,“通過專業智能體的深度連接,AI會像互聯網一樣,帶來服務的代際升級”。
熱潮背后,隱憂何解
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區很熱鬧,但論壇討論冷靜且理智。這仿佛是一年來AI發展的鏡像,既有產業突飛猛進、賽道競逐日趨激烈,也有大家對飛速發展的隱隱擔憂。
“千模大戰,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尤其是算力的浪費。”大會主論壇上,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直言,“超級能干”的應用比10億DAU(日活用戶)的“超級應用”更重要,稱“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
“卷”模型之勢尚未退去,行業又“卷”向價格戰。雖說“內卷”是市場規律所致,但先是字節跳動發布豆包大模型,定價比行業降低約99%,隨后,阿里、百度、騰訊等相繼宣布降價,將競爭推向白熱化。這究竟是加速技術普及的前奏,還是只是一場資源消耗戰?
“目前的價格戰加速行業洗牌,行業門檻也會進一步抬高。”對此,陳立頗具信心,在他看來,與其擔憂,不如將注意力回歸到創造用戶、生產力價值中去,“實力才是硬道理”。
產業之外,對AI發展也多有憂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也不同于往年,多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強調AI治理。
“存在不少潛在風險。”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將其分為三類:一是“使用風險”,如惡意使用帶來的虛假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權益、數據安全等問題;二是“社會系統性問題”,如AI可能造成勞動者失業,產生就業結構問題;三是“遠期風險”,部分科學家擔心,AI的自主進化能力會對人類帶來毀滅性風險。
針對第一個風險,大會不少展商已交出答卷。
2023年,“蟻鑒AI安全檢測平臺2.0”便聚焦“安全”,用AI識別AI,定位大模型存在的弱點和安全問題所在。今年,螞蟻集團帶來的“隱語Cloud”大模型密算平臺,通過軟硬件結合的可信隱私計算技術,在大模型托管和大模型推理等環節實現數據密態流轉,保護模型資產、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
對第二、三項風險,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行業龍頭,多持技術樂觀態度。
“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是行業共識。“我們要正確看待新業態帶來的可能性,但也不能讓其偏離合法性、合理性軌道。”張凌寒指出,在技術和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必須以發展為制度設計的總目標,通過技術發展回應和解決安全問題。
“善治”以促“善智”,本屆大會開幕當日發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亦明確指出:要促進AI發展,維護AI安全,構建AI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參與和提升公眾素養,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
“簡言之,就是既要用好,也要管好。”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提出了AI的“45度平衡率”。他展示了一張坐標圖——橫軸是技術能力的提升,縱軸是安全維度,理想的路線是AI沿著45度的直線,安全與性能平衡發展,駛向更加有序的未來。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