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新”源自科技創新。誰能在創新上下好先手棋,誰就能掌握主動。
但當下,不少科技成果沉睡在實驗室或者論文里,沒能進入車間、闖入市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最新調查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30%,大量研發成果未能形成生產力。
如何打通“小試管”到“大車間”的最后一公里?截至去年年底,湖州53家新型研發機構授權發明專利646件,累計孵化和引進科技型企業336家,對外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四技”服務1727項,探索出了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湖州模式”。記者日前走訪我市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尋找湖州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之道。
“關卡”之困
——不易跨越的“達爾文死海”
業內將科技成果轉化比喻為“達爾文死海”,用以形容技術供給與商業需求之間的“生死之海”。記者走訪了多家新型研發機構發現,科技成果轉化至少有三個“關卡”要闖。
第一關,理念的“象牙塔”。
哈工大機器人湖州國際創新研究院于2018年由吳興區和嚴格集團合作成立,在選取科技成果上,高度瞄準市場需求。“但一些研發團隊的想法往往比較模糊,有些甚至有點不接地氣。”該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周義說。
黃周義講了一個例子,一位大學教授提出一個市場價1萬元以下的機器人項目,相信有很大的市場。“但做什么方向、滿足消費者什么需求,他都沒有想好,這樣就有很大的市場風險。”黃周義說,最終這個項目被否決了。
科技團隊最終要成立企業,但很多科研人員對于企業的認知有所不足。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湖州科創基地總經理趙夫濤說,“個別高校老師對企業股權架構缺乏經驗,比如高校的4個老師感情好,一起辦了個公司,每個人都是25%的股權,結果誰也沒有決定權。”
第二關,市場的“變色龍”。
科研需要很長一段周期,但市場往往瞬息萬變。很多時候,一項技術在今年的市場銷路還很好,到了明年就進入了“寒冬”。
中科湖州應用技術研究院下設8個科創平臺,不少都經歷過“生死時速”。多年前,中國科學院有一項科研成果——提高雞蛋里的Omega類不飽和脂肪酸,能更好調節血脂,改善大腦功能,放在該研究院營養與健康產業創新中心進行轉化。產出的雞蛋以8至10元一個在湖州超市銷售,但因為居民消費欲望不高,銷量不佳,最終及時暫停項目止損。
新能源中心則在前幾年被撤銷。“幾年前,新能源中心與湖州本地的幾家企業合作開發光伏技術,啟動前我們也經過研判。但后來光伏產業走了下坡路,中心技術成果無法‘變現’,維持也逐漸成了難題。”中科湖州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旭中說。
2019年,哈工大機器人湖州國際創新研究院在調研多家汽車企業后,啟動一個工業機器人檢測平臺的科研項目,“這項技術國內也是藍海,我們預判有三分之一的利潤。”但當年下半年汽車銷量萎縮,汽車企業不愿花重金購買檢測平臺,研究院當即終止了該項目。
第三關,人才的“定心丸”。
“我們在上海招聘一個設計類的崗位,一周收到了150份簡歷;但同樣在湖州,1個月只收到6份。”黃周義講述著招引人才的不易。
不少新型研究機構研究院也有同感,“孵化企業對中心來說是一件驕傲的事,但研發團隊的很多人員都會去企業,這又成為中心一件頭疼的事,人才隊伍的快速補位并沒有那么容易。”
“慧眼”之識
——助“潛力股”潛入藍海
在走訪新型研發機構中,接連不斷的“打法”給了科技成果轉化“闖關卡”不少啟發。轉化的漫漫長路上,找到合適的科技成果是關鍵的第一步。
一條腿呈跪姿穿上智能假肢,在研發人員的攙扶下緩慢行走、上坡、半蹲……7月2日,記者在浙江臻行科技有限公司內體驗企業研發的第五代智能假肢產品。
“它填補了國內大腿智能假肢的技術空白,價格只有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目前有300多名殘疾人在試用。”臻行科技總經理李哲介紹。
臻行科技是哈工大機器人湖州國際創新研究院在2019年孵化的企業。黃周義對研發團隊剛來時的印象很深刻:“他們當時沒確定做什么方向的假肢,我們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研判,認定它有不錯的市場前景,為它提供了研發支持。”
判斷科技成果是否適合產業化,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是否有“慧眼”的表現。黃周義說,他們每項科技成果是否開發,不由研究院研判,而是邀請“外部專家+行業專家+金融專家”組成的團隊分析判定。
“賽道切得越細,往往勝算更大。我們選取的項目往往很小眾化。”黃周義說,前年研究院入駐了一個VR應用研發團隊,產品只在特定場合使用,今年就已經商業化應用了。
得益于這套甄別機制,該研究院目前孵化引進企業12家,產值超1.6億元。
除了選好項目,能擇時推出好的成果,適時淘汰落伍項目,緊跟市場節奏,也是我市不少研究院“慧眼”的體現。
湖州申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已上市標準化試劑盒產品40余種,近年來營業收入均破億元。申科生物由中科湖州應用技術研究院營養與健康產業創新中心孵化,產業化道路可謂一波三折。依托營養與健康產業創新中心的科技成果,從動物飼料到保健食品再到如今的檢測試劑盒,最終站穩了市場。
中科湖州應用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2019年在湖州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我市最早設立的首批研發機構之一。“10多年來,研究院和下屬中心一同研判科技成果投入市場的可行性,不斷試錯、及時變道,最終進入最佳的市場。”張旭中說。
為了讓新型研發機構慧眼更慧,我市還構建了市域區縣全覆蓋的科技大市場體系,目前全市已建成5家科技大市場。“在平臺上,企業可以發布產品需求,研發團隊能夠領單,讓科技成果轉化事半功倍。”市科技局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處相關負責人說。
“瓶頸”之破
——讓科技項目如魚得水
在業界看來,實驗室是“從0到1”,轉化為產品是“從1到10”,產業化為商品則是“從10到100”。當前,不少科研成果完成了“一張紙”到“一件產品”的第一步,但若實現到“一筆錢”的跨越還需多方支持,為研發團隊提供一身“外骨骼”。
今年2月,上歐科技(湖州)有限公司獲得浙大湖州科創基金天使輪投資,這筆資金將重點投入于泛半導體制造中的光學測量與檢測裝備的研發。上歐科技是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孵化的企業,被列入浙大科技園湖州基地實施的“科技+人才”雨露計劃,得到了從資金到政策的多方位支持。
這背后,是該研究院一院一園區一基金一持股平臺的“四個一”模式。趙夫濤介紹,一院是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專注創新研發;一園區是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湖州科創基地,負責投融資對接、創業載體建設與運營等工作;一基金是科創產業投資基金,為項目注資;一持股平臺是研究院知識產權作價投資,是為自己造血。
目前,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已成功孵化38家科技企業,基金已完成注資1500萬元,除了上歐科技之外,超鈉新能源完成億元A輪融資,比羿激光等公司初步達成投融資意向。
為科技成果找“東家”,助力其轉化的最后一躍,成為新型研發機構實力的重要顯現。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孵化的老企業牽手新科技的故事,成為了一則美談。
上月下旬,在第六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拍賣會上,來自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的“一種復合改性牛奶酪蛋白——多酚復合物的制備方法及應用”項目,最終以585萬元成交。該項目牽頭人為剛入駐研究院的浙工大研發團隊,購買方是研究院孵化的湖州維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我們引入了研發力量、擴大了產能,浙工大研發團隊獲得了資金、找到了產業化方向,研究院也引入了優質的項目。”維義生物董事長王威說,研究院內建有莫干山產業創新園,為項目解決了廠房問題,他們計劃于今年底完成裝修及設備安裝。
當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今年初發布的科技政策,就提出鼓勵市場資本支持科技創新,推動“浙科貸”“人才貸”增量擴面,加快發揮科創母基金質效,引導各類資本更多投向科技創新領域。
同時,為了讓更多人才安心留湖,湖州也在助新型研發機構“松綁”。近年來,湖州推動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湖州)已經成為賦權試點單位。“研究院將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該研究院科技發展部部長智鵬鵬說。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州還將推廣專利池“先用后轉”試點、建立湖州地方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模式,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大車間”和“大市場”。
(來源:湖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