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南岸澎湃著科技創新的活力,從攻關技術“源代碼”的研發機構,到綠色制造的生產車間,再到市場熱銷的高科技產品,處處顯示著湖州綠的底色、創的亮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當前,湖州在以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方面結出累累碩果: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綜合評價指數位列全國第1位;工業控制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落地運營,國字號科創平臺實現零的突破;國家創新型縣3個,居全省第1位;區縣研發投入強度均超國均,覆蓋率居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高新投資占固投比重和高新產業投資增速分別居全省第1和第2位。
在打造長三角科創樞紐城市的道路上,湖州正以創新為名,壘起綠色智造的新高地。
“新布局”培育高科技
當下,城市之爭即產業之爭,越來越多的城市錨定新興產業鏈,加快實現彎道超車。
近年來,湖州緊盯八大新興產業鏈招引清單,聯動全市“2+8”產業平臺,創新運用產業鏈招商、“基金+股權+項目”招商等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市引進且備案半導體及光電產業鏈項目29個,已完成年度目標的96.7%,項目總投資216.47億元。
這幾天,位于南潯區的長三角泛半導體新材料產業園內,多個半導體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去年園區成立以來已經簽約5個項目,包括上市企業項目1個、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項目1個。”南潯區菱湖鎮招商專員周高穎說,園區正在建設全市第一個工業污水處理廠、1000余套單身公寓的工業鄰里中心,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半導體電子化學品專區。
為了助推新興產業發展,湖州市進一步落實科技企業“雙倍增兩轉化”行動計劃,對首次、重新認定的高新企業分別獎勵40萬元、20萬元,申報首批高新技術企業288家、新認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25家。
同時,湖州市聚焦技術攻關“四張清單”,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11家,實施揭榜掛帥重大項目,單項最高支持300萬元,推動近三年國家和省“引才計劃”建議人選到崗率達60%以上,已完成全年目標的66.67%。
“好風景”布局新經濟
從湖城西塞山路西行,10公里內,分布著中國科學院湖州中心、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多家重點科創平臺。它們猶如一顆顆鉆石,鑲嵌在青山綠水間。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湖州在“好風景”里布局新經濟,高起點規劃建設南太湖科創走廊,以“一廊兩城三體系”牽引全市科創資源布局,大力培育“生態+科技+產業”的創谷經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首位西塞科學谷已招引科創項目37個、聚引青年人才2573人。
今年3月,伴隨著第一束質子的成功加速,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學實驗室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正式啟用。該實驗室主任王盛介紹,目前國內尚無國產化上市的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國際上只有日本掌握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學實驗室于2021年在湖州落地,重點圍繞加速器驅動的硼中子俘獲治療技術,引進數十位跨學科教授開展全鏈條技術自主研發,旨在解決該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湖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聚力打造工控全重實驗室為牽引,浙大湖州研究院、電子科大長三院以及湖州師院、湖州學院、湖州職院構成的“一重兩院三校”協同創新體系,其中,工控全重實驗室完成實驗場地建設、聚引科研人才185人。
同時,湖州圍繞“一鏈一院”打造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體系,通過賦權改革、金融賦能、人才激勵等,打造研究院“一院一園一公司一基金”模式,提升研究院自我造血功能,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366家。
“活水池”澆灌金種子
對于科技創新項目而言,初創期及發展關鍵期往往對資金需求大,一旦資金供給難以撐過前期的技術研發和積累階段,極易陷入發展困境,更需要資本關注。
日前,湖州市某金融機構為浙江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投放1億元信貸資金,為其經營發展注入動力。在了解到孔輝汽車融資需求后,主動上門對接,針對其融資需求靈活且支付時效性要求高的特點,組合運用產品為其排憂解難。今年二季度以來,孔輝汽車的產能迅速釋放,資金需求也水漲船高。
近年來,湖州市推行“財政支持+金融支持+稅收減免”科技增值服務模式,持續加大對科創平臺、創新主體、關鍵技術和重大成果的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財政科技支出15.3億元,同比增長40.4%。
上月,湖州市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十二條政策意見》,在重點科創平臺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12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其中提出,對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給予一定的綠色貸款貼息支持,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科技金融支持,每年按新增科技小微企業融資擔保總額的1%給予一定獎勵。探索建立科技保險風險補償機制。
同時,全市加計扣除金額170億元,惠企金額預計達42.5億元。市、縣、區聯動推進“兩重”“兩新”,6項成果入選省首批“兩新”重大科技成果推廣清單,推薦科技創新再貸款44.39億元。德清、長興獲得省科技創新鼎。
湖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我市將狠抓平臺建設、高新產業、研發投入,逐“青”探“綠”,謀“新”重“質”,奮力以科技創新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來源:湖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