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于2024年9月8日發布第23號令,全文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同時廢止。
與2021年版相比,本次修訂的2024年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刪除了制造業領域僅剩的2條限制措施:“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2個條目,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這意味著,從11月1日開始,在制造業領域的準入環節,外資和內資將完全享受同等待遇。
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
近年來,我國不斷放寬外資準入,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兩個清單的限制措施分別由93條、122條縮減至31條、27條,在制造業、采礦業、農業、金融業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其中,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已于2021年率先實現“清零”。此次修訂,則將此擴大到全國。
發布實施2024年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也展示了我國堅定不移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決心和推動全球開放合作的擔當。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今年6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會議明確要深化重點領域對外開放,落實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舉措。要優化政策實施,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采購和投資等。要持續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優化藥品、醫療器械等領域外資政策,拓展保稅維修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強化服務保障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8月16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曾強調,將盡快修訂和發布新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清零”。
“制造業是我國開放最早的領域,也是市場競爭最充分、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最緊密的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充分彰顯了我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愿和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我國將依托自身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支持中外企業交流合作,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將持續深入展現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國與國之間的資本流動越發頻繁,發達國家不斷探索促進資本自由流動的方法,而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吸引外資發展國內經濟。中國工業化的實現和制造大國地位的確立,都和不斷推進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息息相關。而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升級,同樣離不開更高水平開放的助力。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一直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當然,近年來出現了部分外企撤離中國的情況,比如飛利浦退出中國家電市場、東芝關閉大連工廠、三菱汽車退出中國的整車生產,Oracle、IBM關閉中國研發中心,微軟撤離研發人員等。這一方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大國博弈等帶來的全球復雜局勢的影響。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全球貿易與產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東紅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全球政治經濟和環境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持續加劇,一些外企對自身的全球市場布局做出了一些調整,但并不意味著中國市場失去了吸引力。我國外資準入政策的不斷放松,直至如今的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實現“清零”,對外企發出了非常積極的信號,旨在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歡迎外企在我國持續推進技術和管理升級,不斷獲得新的業務發展。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何偉文強調,各跨國公司仍然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投資中國大勢并無根本改變。蘋果、英偉達、埃克森美孚、德國西門子紛紛或拓展與中國廠商在科研、制造等領域的合作,或繼續加深合作深度。在美國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FDICI)報告中,中國從去年的第七位躍升至第三位,在新興市場專項排名中位居榜首。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直言,中國已經是一個不可代替的市場。
李東紅認為,我國一直在推動建立內外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近年來修訂了相關法律法規、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隨著外資準入限制“清零”政策的實施,外資企業將與內資企業在進入的產業領域、政府采購、銀行貸款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中國市場無疑將展現出其吸引力。
“外企的進入,會帶來大量資金的涌入、全球范圍內人才的聚集和交流,以及一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等的進入和交流融合,也有利于建立更加充分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體系,對內資企業的發展也能產生積極的促動作用。”李東紅說。
需進一步加強競爭機制的建設
我國制造業發展與外商直接投資兩者關系緊密,外資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貢獻普遍得到業界和學界的認同,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產生的創新效應亦得到多方論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表示,盡管一些發達國家表面上放開制造業準入限制,但對外商投資的審查是在加強的。我國以“負面清單”的形式完全放開制造業準入限制,能夠讓內外資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下競爭發展。中國制造業想要在轉型升級中獲得更快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競爭機制的建設。
相關研究表明,外資企業大規模進入,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下降,利潤減少,導致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出現困難,一些企業可能會選擇“妥協策略”。為了避開外資企業的“侵入”,不與外資企業正面競爭,本國企業逐漸將自己的經營范圍收縮到外資不進入的低端市場或者退出外資占優的市場。本國企業的市場份額下降,或者退守到低端產品市場導致本國企業的利潤下降,降低了本國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其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提升甚至出現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可能選擇“正面競爭策略”,與外資企業展開激烈競爭。外資企業基于其先進的技術實力和強大的研發能力,生產高質量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本國企業為了能與外資企業爭奪市場份額,需要盡快縮小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因此,本國企業會增加技術研發投入,突破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在市場中維持自身原有的市場份額,甚至搶占新市場。
對國內的制造業企業來說,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全面“清零”,外資和內資將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多領域實現公平的“同場競技”,也給自身的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勢必將倒逼各領域的制造業企業要更注重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能夠在一個更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贏得發展機會。
此外,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副教授李娜認為,外資準入放寬的施行需要市場、產業和營商環境等配套政策的支撐,因而在大力推行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全面“清零”的同時,也要打好政策配套組合拳,加快統一大市場建設、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