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計劃”人才近300人、近20家科研院所投入使用……這是浙江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下稱大走廊)亮相半年來交出的成績單。這片224平方公里的土地儼然已成浙江高層次人才、科創機構集聚最快,科技創新最活躍的“磁場”。
浙江省長車俊曾指出,建設大走廊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浙江“十三五”時期既該干又能干成的大事。而閱讀大走廊的多彩故事,無疑也能看出浙江的供給側新思維——將科技創新立于核心位置,以創新推動要素升級,提高供給體系活力和競爭力。
智力匯聚強化改革基礎
一件墨綠色防風衣,一副黑色鏡架眼鏡……記者面前的劉波顯得極為低調。作為“國千”人才,其此前在新加坡工作期間,是同時得到國際信息存儲協會科技成就獎、新加坡國家科技獎和新加坡國家創新發明獎的信息存儲行業傳奇。
“我所在的海康的領導有遠見和擔當,有定讓中國數據和信息存放到中國存儲器中的責任心。而落戶大走廊因這里環境好,領導對人才和戰略性產業高度重視,是做事情的地方。”劉波說。其團隊里,還有著1名“國千”、4名“省千”、50%以上成員為海歸人才的豪華配置。
這并非個例。如今在大走廊,高層次人才集聚之勢愈發明顯。
“半年來大走廊新增‘國千’21人,‘省千’27人,總量達到285人。”大走廊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從“國千”數看,大走廊半年增長數達到浙江全年數字的近20%。
源牌集團內的科技創新產品。王逸飛 攝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推進的前提。而在大走廊,除高層次人才來投,多家科研院所的落戶也增添著其底氣。
香港大學浙江科技研究院、國電能源研究院……目前,大走廊累計投用院所近20家。根據發展規劃,到2020年將集聚各類人才30萬人,引進科研院所100家。
而在浙江,加強智力供給也是共識。去年浙江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6萬余名,外國專家5萬余人次,新增“千人計劃”人才320人。
需看到,隨著傳統要素稟賦結構加速轉換,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對浙江而言,持續的人才深耕,無疑為其改革積蓄了滿滿動能。
科創驚喜頻出增供給端活力
當下,在人才基礎上推動科創成果轉化,以增強供給體系活力、擴大優質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是發展的應有要義。在大走廊,這樣的故事正接連上演。
源牌集團辦公樓的LED顯示屏上,清晰記錄著大樓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PM2.5、用電量等。其董事長葉水泉說,因太陽能光伏發電與系列節能技術的應用,使該建筑成為了零能耗大樓。
綠色健康環境日受青睞背景下,該企業在能源電力和建筑環境領域正實現著一系列技術突破。如其經十多年研發,成功實現了冰蓄冷、能源環境協同控制、變風量空調系統等技術和設備的量產。其研發的“建筑低碳能源技術路線”系列產品,可使建筑節能65%,超越國外產品的同時也滿足著市場的更高需求。
同樣出彩的,還有劉波所在的海康馳拓團隊于新型高端存儲芯片領域取得的成果。
“中國每年用掉世界50%以上的存儲芯片,其中國產芯片比例很小,高端存儲芯片完全是0。”劉波說,其研究的新型高端存儲芯片不但速度快,可重寫次數幾乎無限,且掉電后不會丟失數據,有很好的抗輻射和抗惡劣環境能力,是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中理想的存儲器。
目前,該團隊正加速建設其產品的中試和小批量生產基地,力推中國芯盡早進入全球第一方陣。
例子還有很多,而大走廊中用科創成果煥發供給端活力的方式,也反映著浙江的主流思維。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談到供給側改革時曾指出,要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浙江“第一工程”。這種態度也換來該省改革腳步愈發堅實。
近年在浙江,科技正以更加普惠的形勢改變著供給端企業。去年該省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66萬件、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7126億元人民幣。此外科創活力也保障著該省GDP實現著7.5%的增長。
政策制度供給為改革清障
在浙江,有效的制度與政策供給也是不得不說的故事。
“原以為要跑十天半個月,結果一次就能辦好”。企業最青春CEO盧瑩回憶企業落戶大走廊夢想小鎮的經歷,對行政審批的便捷記憶猶新。
挨家蓋章、行政審批環節過多是許多企業頭疼的問題。目前大走廊正在整合有關行政審批資源,籌備建立集中、便民、高效的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確保審批不出區域。
這只是諸多“紅利”的一種。在這里,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機制改革,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完善,領軍型創新人才創業政策放寬等同步展開,吸引著人才集聚、保障著科技創新、支撐著改革落地。
以政策與制度供給保障科技創新,浙江亦不遺余力。
如其出臺《關于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若干意見》,建立企業研發后補助制度、強化財政科研項目績效激勵等。如出臺《關于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若干意見》,力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技術市場和科技服務業等。
“要使供給側改革按預期逐步推進必須不斷進行體制創新,讓企業在良好健康環境中做好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史晉川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以創新驅動作為要素驅動的主要方式,從而優化經濟增長模式。浙江有望率先于全國顯現改革成果。”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