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入場,部件加工,零件裝配,質量檢測,產品封裝,倉儲物流……裝配機器人用智能視覺檢測、自動導引裝置(AGV)完成著一道又一道工序,嫻熟精準,沒日沒夜地運作,鮮見到“人”的身影,這便是“智能工廠”的概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各國紛紛發力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方案陸續出臺,作為“創新之都”和“制造大都市”,深圳在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指導下,也走上了機器換人、制造智能化的道路。然而,深圳“智能制造”的概念自提出已有數年,也誕生了很多工業4.0聯盟,但仍“步履蹣跚”。
“深圳不少傳統制造業都正在告別以量取勝、粗放經營的模式,對企業而言,制造過程智能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尤其是在人力成本飆升、競爭激烈、用戶對產品一致性要求更高的情況下,智能制造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業內人士指出。
“智能制造與以往制造的不同之處,關鍵在于對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我們用感應設備實時、自動采集數據,并上傳到客戶的服務器,當某個產業出現異常,系統就可以精確追溯到整個生產過程,結合后臺數據分析問題點。此外,還可以提前分析出哪個物料缺貨,提前下單,保證生產效率等。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優勢,但我們必須明確,這個過程‘數據互聯’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深圳市德富萊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屠國權表示,“深圳智能制造目前最大的‘瓶頸’很可能就是數據孤立。”
據了解,深圳智能制造產業目前面臨著兩大難點,一方面,不少深圳制造廠商“盲目跟風”,對真正的智能化“一知半解”,只引進了部分設備單元和生產環節,數據分析并未形成規模效應,距離真正的智能化、標準化生產還有一定距離。另一方面,行業標準缺失,設備提供廠商之間“各自為政”,研發著不同參數的設備,彼此之間無法實現共享、互聯,“技術壁壘”現象普遍,缺乏整體協調性,行業尚未走向成熟。
“不能數據共享,就無法真正實現智能制造一體化。在數據不同的情況下,產業結構不合理,很容易出現產能過剩。”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指出,智能制造要圍繞大數據和支持功能展開,要打通數據壁壘,為標準化建設奠定基礎,沒有數據的標準是空的,一流的企業要做數據。能為行業建標準,才能代表企業的先進性,才能掌握行業的話語權。
“推動整個制造行業智能化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單靠企業是不夠的,協會聯盟、政府都要行動起來。”大族激光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曹鋒認為,協會除了扮演溝通協調平臺的“角色”,還應當成為制定行業數據標準的單位。據了解,大族激光在3年前就“進軍”智能制造領域,為3C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提供生產設備單位,實現智能化的生產和追溯。目前他們正與金蝶等硬件和軟件廠商計劃展開合作,設計一整套統一的生產設備和系統,率先尋求數據互聯的“突破口”。
實際上,為推動智能制造產業蓬勃發展,深圳市委、市政府也頻頻“亮招”,堅持質量引領、創新驅動方針,致力于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牽頭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深圳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并出臺了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促進企業提高競爭力三大政策,以及推動全市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和可穿戴設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鼓勵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讓智能制造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環節。目前,相關部門、單位也正在積極研究、對接產業鏈,助力智能制造進入“快車道”,實現新的一輪發展。
來源: 中國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