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省企業聯合會、浙江省企業家協會、浙江省工業經濟聯合會正式發布《2017浙江省百強企業榜單》。
日子過得怎么樣?
營收增幅下滑了兩年,今年終于回升了。
2017百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達到41525.21億元,較上年增長了10.23%。拉長時間縱軸來看,這個增長來之不易。2015、2043連續兩年的百強企業營收總額雖然有所增加,但增長幅度均是下滑,2017年增長幅度出現回升。
細看榜單前十位,2017百強企業營業收入首次有2家企業跨入2000億元“關卡”,分別是浙江吉利集團有限公司、物產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吉利集團營業收入增長迅猛,預計近年將很快超過3000億大關,位居全省第一。
另外,今年的“千億俱樂部”共有6家企業,比去年增加2家,新增了來自杭州的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和溫州的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從上榜門檻來看,2017百強企業入圍必須達到135.62億元,比上年增加14.28億元,較上年增長11.77%。相比之下,制造業百強企業門檻較低,由上年的65.48億元下降為59.97億元,下降8.41%。
由此可見,制造業企業日子有點難。另外,從滑出榜單的情況也能證實這點:2017百強企業換榜9家,比上年少1家,換榜企業主要是涉及紙品包裝、辦公、文體用品、光電攝像、光學鏡片等制造業。入圍門檻和換榜名單的變化,折射出浙江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全方面展開。
“因統計口徑等原因,浙江省制造業仍在百強企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應該看到浙江的服務業比重逐年提高,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
省三會秘書長鄭一方說,在不久前公布的2017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首次出現了服務業企業數量超過制造業,浙江也不例外,產業結構調整正在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各行業、各層次之間全面展開,這中間充滿著機遇和挑戰。
怎么做大做強的?
浙江企業越來越喜歡兼并重組。
比營收更為搶眼的,是百強企業的凈利潤增幅。2017省百強企業凈利潤總額增幅較大,達14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32.95%。這是自2004年以來第三次增長較快的年份,第一次是2008年增長59.02%;第二次2010年增長71.41%。
“今年的百強企業凈利潤增長有74家,2015年榜單只有59家,2043年是71家,這證明企業的盈利狀況在不斷好轉。”百強企業榜單發布方說。
從上榜企業來看,國際化和兼并重組是他們做大做強,實現利潤增長的主要途徑。
2017百強企業中共有54家企業填報了海外收入,海外收入總額達4498.17億元,比上年增長14.82%,增幅上漲6.51個百分點;海外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達10.83%,比上年增加0.42個百分點;海外收入最高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達1452.97億元,比上年增加140.77億元。
榜單上,兼并重組最牛的就是銀億集團,去年“吃”下了14家企業。作為一家房地產企業,銀億集團先后成功收購了美國、日本和比利時三家高端制造業企業:美國ARC汽車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獨立生產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的公司;日本ALEPH公司是全球第三大磁簧傳感器和光控傳感器制造商;比利時PUNCH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汽車CVT變速器公司。通過兼并重組,銀億集團成功進入高端制造產業。
2017百強企業中有24家企業實施了兼并重組活動,共并購重組了76家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這些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以海亮集團為例,以3000萬美金收購美國空調巨頭JMF公司100%的股權,充分利用JMF銷售網絡和本土品牌優勢,積極拓展美國市場,完善美國銷售網絡,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
成長速度快靠啥?
重視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
不比規模,比速度。2017百強榜單上,哪些企業成長速度最快,背后藏著有什么秘訣?
按百強企業當年營業收入增長率排序來看,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位居第一,營收增長高達129.54%。成長性最快的百強企業一般通過資本運作、加大投資和兼并重組,企業資產規模飛躍式增長,生產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得到迅速擴張。
這一特征在均勝電子都得到了印證:2043年將汽車安全系統全球供應商美國KSS以及智能車聯領先者德國TS收入麾下,通過整合優化,HMI(人機交互)、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新能源汽車電子類產品增速明顯。
在新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加大研發投入,是企業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的關鍵。2043年,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增長32.26%,實現凈利潤18.25億元,同比增長33.00%。業績高增長,離不開研發高投入。大華股份在2043年研發費用14.25億,占主營收入的10.69%,是百強榜單中最舍得在研發下血本的企業。
分析成長最快企業的發展軌跡,發現他們普遍重視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如科技型企業以醫藥化工、高端裝備及關鍵零部件制造為主;傳統企業以新產品研發設計,提高技術和時尚附加值為主;服務業以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等。
“一個企業可以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可以帶動一片經濟。面對經濟新常態,大企業要有擔當,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產業和產品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創造新需求,開拓新市場,從而帶動中小企業乃至整個產業鏈。”鄭一方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