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當前,中國在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這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這個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工商聯副主席,陜西艾爾膚組織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正國認為,中國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難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大學和企業的關系,二是科研與市場的關系,三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角色關系。搞清了這三種關系,就可以打破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難的瓶頸。 楊正國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創新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創新離不開科技成果產業化這個話題。科學家的專長是總結新知識,研發新技術,并不是去發現市場中的不均衡,創造新的利潤點。事實上,很多科學家也缺乏對市場的把握能力,缺乏對機遇的掌控能力,缺乏對資本的引入能力。將新知識、新技術變成滿足社會需要的商品,必須依靠企業家的創造性勞動。企業家在這個過程中承擔著百倍于科學家的風險,他們才是創新發展真正的主角。 楊正國建議:一是各級政府要進一步重視企業家在創新中的作用,建立以企業家為主導,以科學家為支撐的創新發展新模式。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聯合體。將資源配置由過去的重點投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改為重點投向支持企業建設各級研發中心。要逐步形成以企業訂單式研發為主的科研體系。三是各省工商聯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通過工商聯發揮橋梁作用、平臺作用、居間作用,通過第三方機構以公司化運營模式,全面對接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強調以契約精神、法律意識為原則,協調并分別保護企業家和科學家的利益。四是建立大中小企業和大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著力解決三個問題:大企業資金充沛但創新不足的問題;中小企業創新動力強勁但資金技術不足的問題;大學技術雄厚但與大中小企業需求不能精準對接的問題。將大型企業的資金與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結合,將企業的資金與大學的技術結合,讓大企業通過收購大學新技術、并購中小公司等,實現三者的融合發展。通過以上措施,把企業和大學、企業家和科學家、資本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一定能夠打破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難的瓶頸,最終實現全面創新驅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