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召開的首屆全國機械工業科技大會11月43-17日在北京召開。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分別發來賀信,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會上作了題為《堅持科學發展為建設裝備制造業強國而奮斗》的講話,總結了10年來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取得的優異成績,分析了行業協會推動科技創新、促進行業企業增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有效經驗與途徑,闡述了國際裝備制造產業最新發展趨勢和科技工作面臨的國內形勢,提出了“十二五”機械工業科技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抓手。
國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胡世輝、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富昌、國務院國資委行業協會辦公室武愛河、質檢總局質量司副司長惠博陽、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黃鸝、國標委副主任孫曉康等相關部門領導,中機聯執行副會長薛一平、張小虞、蔡惟慈、陸仁琪、于清笈、楊學桐、趙馳、宋曉剛,黨委副書記趙文成,副會長孫伯淮、張彥敏,中國機械工程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宋天虎,中機聯系統各專業協會、學會,各省市區、計劃單列市機械、汽車行業辦公室及協會主要人,機械行業工程中心、實驗室、質檢機構、標委會負責人,科技獎獲獎單位、重大裝備有關企業、產業集群區域的代表共300人出席會議。浙江省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大柯參加了會議。
張德江副總理在賀信中說,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全體機械工業戰線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實推進機械工業的振興;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加強科技攻關,加大技術改造,有力地支撐了行業發展;堅持立足行業,加快由大到強轉變,促進了機械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世界經濟深刻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械工業肩負著更加光榮、神圣的歷史使命。希望機械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繼續發揚優良傳統,站在新的起點上,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結構為主攻方向,繼續堅持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注重質量提高,注重標準建設,全面提升機械行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項任務,早日實現裝備制造業強國再立新功、再創輝煌!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賀信中充分肯定了中機聯成立10年來,在強化政府科技管理支撐作用、大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著力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取得了突出成績,并對機械行業科技創新和中機聯科技工作提出三點希望:一是一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把科技創新作為機械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切實提高機械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二是緊緊圍繞重大科技專項及重大科技支撐計劃的實施,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滿足我國其他行業對精良裝備的需求;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促進產學研合作,組建和完善行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為持續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王瑞祥會長在講話中說,機械行業科技工作10年來在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引導行業實現科技進步,推動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機械行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績。一是探索了行業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新機制。通過市場導向、政府委托、自愿聯合、項目引導、地方聯動等方式,形成了產學研及專業、地方行業組織協同配合、優勢互補、合力共贏的新的科技工作平臺和工作機制;建設了一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行業科技創新工作隊伍,共同承擔起國家、行業科技工作的重任,開創了行業科技工作新局面。二是努力構建了行業科技工作的新體系、新平臺。科技工作體系已形成技術研發、創新、科技獎勵、成果推廣等工作體系,建設了438個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已通過驗收掛牌運行的76個,基本覆蓋了主要行業和重點技術領域,組建了綠色制造技術創新聯盟及節能減排、機床再制造、汽車產品回收利用等若干專業技術聯盟和汽車、多功能農業裝備等產業技術聯盟,促進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創新體系的形成。行業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推進體系,已建成了一支覆蓋面廣、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專家隊伍,在國家多項重點工程中發揮著作用。標準工作體系截止到今年6月,共組建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28個,分會120個;機械工業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0個,分會3個,涵蓋了儀器儀表、石化通用、工程機械、電工電器、汽車、機床、農機等眾多領域,聘請委員達8000多名。同時,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與活動,有了實質性進展,機械行業設立了9個國際標準化秘書處,有6人分別擔任了主席等職務。質量工作形成了質量檢驗檢測、計量工作、機械工業品牌戰略推進和質量人才培訓四大工作體系,服務面覆蓋了行業95%以上的產品品種和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實現了協調有效運轉。行業人才工作形成了行業組織、大專院校、培訓機構和企業聯手共建的培訓體系,建立了90家培訓基地。三是著力推進了行業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機械工業通過科技攻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扎實推動自主創新,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如:自主研發的1.5萬-1.65萬噸自由鍛壓機,解決了大型發電設備、船舶對超大型鍛件需求的制造瓶頸;為代表國際輸變電技術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工程自主研制了成套技術裝備;為世界首套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裝置示范項目,研制了關鍵裝備;為造船行業研制了目前世界上起重量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多吊點橋式起重機, 獲得了行業科學技術特等獎;以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代表的7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機組關鍵部件設計制造技術,已實現了自主發展。我國首臺百萬噸乙烯裝置用裂解氣壓縮機的試車成功,使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噸級乙烯機組研制,進入到國際上少數廠商的行列。以11.22米直徑大型泥水平衡盾構機、EBZ318H硬巖掘進機、420馬力推土機等為代表的工程機械研制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裝備。輕型越野和重型卡車兩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一批世界之最的超重型機床陸續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了世界重型卡車、重型機床制造的先進行列。機械裝備自主化和產品水平穩步提升,機械裝備的自給率已從“九五”末的70%、提高到現在的85%。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制造工藝技術取得長足進步,行業質量基礎技術研究的大力加強, 群眾性質量活動的持續開展,為機械工業產品質量和信譽的提升提供了基礎性保證,機械產品的平均抽樣合格率從2006年的77.7%提升到2009年的86.13%。四是有力支撐了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向好勢頭。行業科技工作推動了產品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的發展,機床新品紛呈,向數控、精密、高效及大型化方向發展, 為航空航天等重要領域提供了裝備支撐。汽車、電工裝備、工程機械等大力發展,基本適應了國民經濟與市場的需求。綠色能源、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和可再生能源裝備的研發和生產快速增長。汽車產業一手努力推動傳統汽車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一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兩化”融合與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典型企業不斷涌現,一批大型企業服務業占比提高到30%。行業科技進步為機械工業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貢獻。據統計,機械工業十年來年均增速23%以上,連續8年產銷每年上一個萬億元新臺階,即從2002年的1.86萬億元到2009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全行業新產品產值從2005年的7079億元增至2009年的2萬億元,四年間增長1.8倍,對行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6%。今年1-9月,全行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9萬億元,同比增長35.98%,增幅近20多個百分點,表明機械工業在從粗放型向創新驅動和內生增長轉變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五是不斷增強了科技基礎實力與服務力。據2008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當年機械行業直接參與科技項目研究的人員69萬人,承擔科技、試驗項目9.8萬項,其中新產品開發7萬項,活動資金總額達1754億元,近90%由企業自籌,當年申請專利總數達5.6萬件,擁有發明專利數達2.34萬件。汽車產業10年間科研經費從1%提高到2%,有力支撐了自主研發。中機聯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綠色制造技術與裝備”等9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 1項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計劃項目,研究總經費17.5億元,取得新產品、新工藝、新裝置成果300多項,申請專利5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70余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10年評選表彰優秀成果2492項,覆蓋了行業全部領域和主要產品,49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發明獎49項,4家企業榮獲首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2家企業榮獲第二屆中國工業大獎;12家企業榮獲“表彰獎”。
王瑞祥會長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的競爭更加激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學技術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受到關注。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拓展, 國際裝備制造產業呈現出科技發展孕育著新的突破,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對傳統裝備制造業帶來革命性影響,新材料運用推動裝備制造技術快速發展,綠色制造、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特征,多學科融合與新技術手段應用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等趨勢。同時,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對機械工業科技創新寄予厚望:一是科技創新成為機械工業振興發展的主旋律,二是科技創新對行業發展的先導作用將更加突出,三是科技創新將成為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有力支撐,四是科技創新將成為機械產品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保障。為此,他要求機械行業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審時度勢、把握機遇,科學謀劃、順勢而為,為推動行業科技持續進步不懈努力。
王瑞祥會長在講話中提出“十二五”機械工業科技發展思路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 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著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基礎工藝技術和重大裝備核心技術;著力加強產業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裝備自主化;著力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提高標準有效性和標準化服務水平,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提升產品形象與競爭力,促進行業整體技術進步,推動機械工業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科學發展道路。
發展目標是:攻克一批先進制造基礎共性技術,形成較強的創新能力;形成以機床為代表的基礎制造裝備、大型自控及精密測量儀器的自主開發能力;形成汽車車身、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自主開發能力,滿足節能、環保、安全要求;基本解決農業現代化裝備短缺的矛盾,主要田間作業設備基本立足國內;基本形成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科技、標準、質量支撐及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服務體系,整體科技水平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標準化管理體制,以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為標志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產品標準體系,主要行業的相關國際標準采標率超過90%;主要產品質量、可靠性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國產設備市場滿足率達90%,主要產品90%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重點產品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力爭用10年時間,機械工業產業整體步入世界產業強國之列,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前三位,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成為新的增長點;關鍵基礎件發展滯后于主機的被動局面明顯改觀;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和知名品牌,高端裝備產量的占比提高到15%以上,基本保障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重點任務和措施是:行業科技工作要以“高端、創新、基礎、融合、綠色”為宗旨,繼續堅持“科技先行、標準支撐、質量推進、協同發展”的工作方針,努力開創行業科技工作新局面。一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二要持續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發展根基;三要著力突破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支撐行業發展方式轉變;四要加速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促進產業產品優化升級;五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六要繼續加強科技基礎工作,發揮資源能力優勢;七要切實做好“十一五”、“十二五”工作銜接,保持連續性。
會上,頒發了2010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和一等獎,向機械工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工程)實驗室以及機械行業產業集群區域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