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跟廢氣、廢水和固廢打交道,浙江致遠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環保醫院”一樣的存在。
企業的主導產品——干法脫硫脫硝除塵一體設備,在全國玻纖行業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其生產的濾管,產能居全球第一。
一根看似平平無奇的管子,如何做到了這樣的成績?
在致遠環境一樓大廳展示的6根巨型管子,就是企業自主研發的“杠把子”成果。
致遠環境研發的三維分級陶瓷催化濾管
這管子叫三維分級陶瓷催化濾管,是致遠環境主導產品干法脫硫脫硝除塵一體設備的核心部件,主要用于玻纖、玻璃、鋼鐵、垃圾焚燒等行業的脫硫脫硝除塵治理。
由于技術原因,以往大部分陶瓷濾管是從國外進口,免不了受制于人。
“我們前后花費了3年時間,最終突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封鎖。”三年磨一劍,致遠環境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鄧國敢作為整個研發團隊的領銜人,對此尤為感慨。
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他們從零開始、敢于創新。國外技術人員來現場調試,他們緊跟在后邊看邊記,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就是這樣看起來有些“笨”的辦法,收獲了一番了不起的成績——目前,全球共有5家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致遠環境是國內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商,年產量達20萬根,實現全球產能最大。這根濾管,還是浙江省首臺(套)產品工程化攻關項目。
做出國內唯一的主導產品,就像手握獨門秘笈,在外人看來可以“躺平”了。
但事實是,致遠環境選擇繼續“上難度”,敢于給自己出更大的難題——把原先做到3米高的三維分級陶瓷催化濾管,加長到4米。
區區1米,有這么重要嗎?資源集約利用是大勢所趨,用盡可能少的空間發揮更大的環保治理功效,成為很多客戶的現實需求。
“濾管加長,意味著過濾效率的提高。”但鄧國敢深知,增加這1米,濾管的重心、受力點都會發生變化,重量的增加很容易造成接口處斷裂。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提高陶瓷纖維的強度,對其配方要求也會更高,生產線也需自主創新突破。各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從無到有得經歷無數次的推倒重來和耐心調試,才能無中生有。
去年,增高了的濾管——4150毫米陶瓷纖維濾管,作為全球首創,正式應用于H4150集約高效多污染物協同治理一體化裝備中。
相比通用的3米陶瓷濾管,該濾管大幅降低了裝備占地面積,也降低了投資成本和運行能耗。同樣的項目場景,4米管相較于3米管,能節省30%占地面積,投資及運行成本降低10%以上。而且脫硫率、脫硝率、脫氟率、除塵率均達到98%以上,實現了廢氣多污染物的協同治理并達到超低近零排放。
這款自主研發制造的一體化裝備,還獲得了“民營科技進步優秀獎”,并通過了 “品字標 浙江制造”認證。
捧出180多項專利,全國第一和全球首創的背后,離不開技術團隊的加持。
企業研發人員正在實驗室工作
2016年加入致遠環境的鄧國敢,親歷了一次次克難攻堅,也見證了一個團隊的成長,“我們的技術人員從最初的屈指可數,到現在的74人,專職研發人員占技術團隊的50%以上。”公司205人中,專業技術人才占三分之一以上。
如今,由他領銜的這支技術隊伍,獲得了“桐鄉市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的榮譽稱號。企業有效自主知識產權180多項,主持國內標準制定1項,參與國內標準制定2項,參與行業標準制定5項,這其中,工作室發揮了很大功效。
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工作室還與清華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引進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定向控制涂覆技術,實現納米催化組分在纖維上高效分散、緊密結合。
今年,這批“主治醫生”還在攻關廢水處理。在他們的努力下,致遠環境自主研制的模塊化納米限域電催化氧化設備,作為集約、高效型的廢水處理設備,被評為“浙江省首臺(套)產品”。
一次次勇敢突破,最終讓企業看到自主創新的光亮。近3年來,工作室共開展研發項目20余項,涉及30多項產品的技術研發與改造,涉及高新產品收入5億多元,科技創新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