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工業“觸網”優勢 探尋中國特色產業變革之路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上市公司藍皮書: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5)》日前在京發布。藍皮書建議,當前,我國應將工業的規模優勢和互聯網的應用優勢相結合,推動我國互聯網與工業加快融合,走出一條既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又能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新產業變革之路。
藍皮書指出,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已建成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產業規模和產品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時,我國互聯網產業實力僅次于美國,本土應用市場空間大、創新牽引強。基于此,盡管我國制造業升級面臨的挑戰非常大,但我國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此次產業變革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利契機。
藍皮書同時指出,在推進互聯網+戰略中,中國需要工業3.0與4.0并進發展。中國工程院制造業辦公室專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核心專家董景辰近日表示,在制造強國戰略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是互聯網+的制高點。基于中國企業發展實際,中國需要實現工業2.0、3.0、4.0并進發展,而不是并重推進。
先行觸網上市公司受熱捧
從2015年上市公司業績看,先行觸網(互聯網)的產業鏈較短的行業表現優異,互聯網滲透率較高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汽車、信息安全、互聯網醫療及農業互聯網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實現爆發式增長,資本市場對觸網的上市公司極為熱捧。
藍皮書指出,雖然互聯網目前還無法在價值鏈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有沒有互聯網思維,已經成為衡量企業未來發展的標桿,通過互聯網先行“導入流量”的上市公司將獲得資本市場的肯定。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通過互聯網重構傳統產業和催生新興產業,從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這已經納入國家頂層設計當中。
藍皮書指出,展望2015年全年,“互聯網+”將呈現幾大特點。首先,產業互聯網將加速發展。2015年是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企業領域擴張的一年,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利用互聯網重塑價值鏈,比如,在生產環節通過建立智能控制系統,提升生產環節效率;在流通環節通過互聯網進行營銷及渠道建設,降低信息不對稱成本;在產品設計環節考慮用戶體驗,有針對性地設計產品。先行觸網的公司可以憑借其豐富的行業經驗實現企業生產、銷售和產品的升級,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其次,消費結構通過互聯網升級。隨著城鎮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人口結構將成為未來中國消費增長的決定性力量,新一代消費群體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他們對產品品質、支付手段和消費行為反饋有更高的要求,互聯網將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幫助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以及分享消費體驗,滿足客戶復雜需求的公司將會越來越多。
最后,商業模式將從線上向線下延伸,O2O將成為發展的重點。O2O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擴散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載體和紐帶,O2O改變的不僅是多一個應用程序,而且是業務場景的變化,比如,線下服務信息和商戶信息將通過互聯網進行識別和確認,并針對不同客戶需求進行推送,客戶在線上選購并在線下完成消費,再回到線上進行反饋和點評,O2O閉環完成。目前,餐飲O2O、外賣O2O及旅游O2O等本地生活服務垂直領域的拓展已經初見成效,隨著O2O模式的深入,商家通過改善供應鏈模式和客戶關系管理將實現精確化營銷。
走新型產業變革之路
董景辰告訴記者,智能制造的實現需要很強的基礎,一是智能化生產線,二是精益化、柔性管理。由于中國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所以要并進發展,而不是“并重”。2.0補課意味著工業產品質量等諸多方面需要繼續提高;在3.0普及過程中,智能化是重要發展方向;在4.0示范方面,還需要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所以,中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需要工業2.0、3.0、4.0并進的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在全世界產業鏈分工中仍處于中低端,工業技術水平較落后。從具體數據來看,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只有26.5%,遠低于發達國家35%~40%的水平;制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為日本的9倍、德國的6倍、美國的4倍多。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產能過剩和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已經影響了工業發展并制約中國經濟。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加之新一代勞動力在制造業中就業意愿的下降,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正在逐步減弱。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提供的數據,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人口撫養比等結構性指標將在2015年前后發生逆轉,人口紅利加速下降,直至變為人口負債。勞動力短缺、成本增加、產能過剩及全球經濟的疲軟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歐美提出的新經濟策略也加速弱化了中國的比較成本優勢,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藍皮書的數據顯示,我國工業增速已由過去10%以上的高速轉向10%以下的中高速水平;工業在GDP中的占比也呈下降趨勢,從過去的4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35.8%。
藍皮書指出,面對種種壓力,制造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發達國家此前通過工業化、信息化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隨著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制造業開始從信息化向智能化進化,即所謂的工業4.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大部分行業仍然處于工業3.0甚至工業2.0的階段,因此對于我國工業4.0的進程來說,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對于尚未實現自動化生產、停留在工業2.0階段的落后工業,應大力發展自動化、信息化,使其快速升級到工業3.0階段;另一方面對于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處于工業3.0階段的制造企業,應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堅持智能化改造,實現彎道超車。
藍皮書建議,在當前背景下,要推動我國互聯網與工業加快融合,走出一條既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又能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新產業變革之路。
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積極性待激發
藍皮書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企和民企都存在諸多“潛在”的利好,之所以說“潛在”,是因為上述利好的兌現還需要依賴制度的完善與政策的保障進行配合。一項改革能否順利推進,除了中央的合理統籌規劃之外,還需要地方與基層的積極配合。目前中央層面已經將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實現國企與民企雙方的共贏,從而激發各自的積極性。目前,尚存在以下幾點擔憂:
第一,壟斷行業國企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可能不高,雖然混改有利于行業發展,長期來看國企也有望從中獲益,但壟斷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并未出現嚴重問題,改革的緊迫感不強。壟斷行業改革的動力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而在這種被動前進的情況下,頂層設計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可能會打折扣。因此,如何激發壟斷行業國企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性是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
第二,從國資管理層面來看,對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擔憂或是導致國資委難以放開手腳改革的桎梏。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對國有產權和非國有產權進行清晰的劃分,并且對國有資產流失做出明確的界定并制定詳細的衡量方法,如此則國企和民企在混合過程中都能明確各自的行為邊界,解除政策不清晰造成的對未來政策風險的擔憂。
第三,對民企來說,最擔憂的問題可能是混合之后其地位或話語權的問題。由于國企通常資產規模龐大,在混合過程中民企如要獲得控股地位對資金量的要求很高,多數民企可能不具有這一實力。如果股權比例較低,民企能否真正參與到企業經營決策中則存在未知數。
第四,民企擔心的另一個問題在于混合之后的退出機制問題。一旦混合不成功是否能夠順利退出。藍皮書建議,一方面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加企業股份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制定相關政策促進股份在企業內部流通,如推動員工持股、公司回購股份等制度建設。
第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如何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的問題。一方面,國企的部分社會職能需要剝離,否則,在背著沉重包袱的前提下要求國企與民企公平競爭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今后在競爭性領域,政府需要在國企與民企之間一碗水端平,破除國企在資源獲取等方面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混合所有制的效果。(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