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制造2025》之后,今年4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43-2020年)》。《規劃》明確,未來五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要實現“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占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機器人,作為制造業先進方向的杰出代表,再次站在了“風口”上。5月22日至24日,圍繞“機器人與創新創業”這一主題,來自全國機器人領域近七百位“大咖”,在第二屆(杭州)機器人西湖論壇上分享了他們當下的研究成果及未來的科研方向。
人工智能熱度來襲
“雖然講智能制造,但是核心還是講人工智能。未來,人工智能將要爆發。”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智能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專家潘云鶴在論壇上這樣論斷。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即將有一個重大突破,不僅是產業的突破、工業的突破,而且是技術的突破。
潘云鶴介紹,中國工程院在研究的“智能城市”、“大數據”、“智能制造”和“知識中心”等項目,已感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現在全國有409個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如果仍采用傳統數據庫的方法打造“智慧城市”,那必然是低水平的。
潘云鶴預測,這一次的人工智能熱會有大變化。主要基于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類的信息環境與設施發生了大改變;二是社會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大爆發;三是人工智能目標和理念有了大改變;四是人工智能的數據及由它帶來的方法、技術有很大的改變。他表示,這四種結合在一起,將促進人工智能的重大提升。
“從市場應用角度來說,我們研發的人工智能需要一個賣點,我覺得汽車是一個很好的選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李德毅介紹,汽車,這個曾被稱為“改變了世界”的機器,目前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改變。2012年,李德毅團隊就做了18次北京到天津無人駕駛汽車的試驗。“當然,我們做的不是私家車無人駕駛,而是廠區通勤、園區觀光、快速公交、智能房車等大型車輛。”李德毅介紹,目前,他們的“駕駛腦”人工智能設備完全能勝任司機職位。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機器人未來有可能比人聰明。這一預言讓人聯想到科幻電影里機器人統治世界的情節。那么,機器人的普及是否會對人們就業造成影響,會不會取代人類?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說,大可不必擔憂。他認為,崛起中的工業機器人并不會完全取代人力,而是最終達到“人機融合”狀態。機器人替換的多數是簡單重復、勞動強度大的崗位。楊華勇舉例,現在北京、杭州等地都出現了使用機器人的餐廳。機器人能做的是從廚房到餐廳傳菜部分,真正與顧客打交道還是要靠人。
機器人產業化加速
在22日下午的機器人創業項目與產業資本對接專場會上,十個機器人科技創業項目進行了項目路演,其中有類腦機器人、飛行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項目,令人腦洞大開。
除了應用于制造業生產,機器人正逐步擴展到家居生活、養老助殘等多個生活領域。展會上,服務機器人成為一大亮點。多點開花的應用推動機器人產業迎來發展“大時代”。
“中國目前有超過4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區、上千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有機構分析,中國機器人市場將迅速發展至萬億數量級的市場。”論壇上,楊華勇介紹,如今,機器人已經從實驗室走向了產業時代,以浙江為例,浙江大學是國內最早研究機器人技術的高等院校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浙江大學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科技聯盟的科研方向開始瞄準應用領域,圍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基礎件等方面嘗試產業化。
但楊華勇同時也強調,我國機器人產業在擁有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不少挑戰。“集中體現在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加工制造、標準機檢測、市場開發等方面,尤其是在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基礎件等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此外,在機器人研發的人才方面,我國應用型人才短缺,而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等機器人專業尚未完成。我國機器人產業需要新的思路,這包括新型人工的智能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楊華勇說。
機器人基礎與前沿技術正在迅猛發展,涉及工程材料、機械工程、傳感器、自動化等各方面,許多學科交融、相互促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王田苗認為,就服務型機器人產業而言,未來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汽車技術、智能材料技術、生物醫學技術等四個方面潛力無限。
浙產機器人借勢而上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關注。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近年來,“機器換人”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風。據統計,目前我省在役機器人總量超過3萬臺,占全國的15%左右。僅在杭州,自主研發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就超過40家。這對我省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一場挑戰。
一方面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具有智能化改造和提升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另一方面國產的智能制造產品、裝備、技術和服務也在加快發展,能夠提供推進智能制造應用的有效支撐。我省推進智能制造的市場空間非常大,也有相當的產業基礎,同時也具有產業的優勢。省經信委副主任馬錦躍表示,機器人是智能制造機器中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我省智能制造發展的水平。
“浙江發展機器人產業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比如,從國家布局的角度,一些基礎性的配置顯然不在浙江;新一輪布局中重點產業基地、研發基地和檢測中心也幾乎沒有浙江的影子;核心零部件技術缺乏,系統集成企業總體上規模不大;相關領域存在人才不足的問題;對不同生產領域的工藝優化設計能力普遍偏弱等。”浙江省機器人協會會長朱世強表示。
在朱世強看來,浙江機器人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既要圍繞現實的市場需求,又要瞄準未來的方向進行提前布局。從現實的角度看,浙江發展通用工業機器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圍繞產業升級改造過程中大量需要的、以機器人為核心裝備的自動生產單元,應該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從未來發展方向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空間很大,比如助老助殘機器人、家用機器人等,不久的將來有望形成比較大的市場規模。
“浙江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不夠,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尚未形成產業化實力。比如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技術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精度、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建議,在中小企業眾多的浙江,更加需要補齊科技創新力量薄弱的短板,鼓勵高校科技人員進駐企業幫助進行質量、技術方面的提升,從而使浙江機器人產業更好地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