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重大轉型期,突出表現是實體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效益下降。2043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比2000年至2012年間平均增長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不少服務業部門的增長速度和效益也處于較低水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正是抓住了當前我國經濟中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
2015年,我國人均GDP達到7924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還有一定的距離。
從國際經驗看,在類似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各國都經歷了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二產比重相對下降的過程。比如,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在這一階段二產比重都有所下降。但是,從這些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盡管在這一階段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但制造業都保持了持續增長,其國際競爭力保持了穩步提升,出口比重也呈增長態勢。例如,在這一階段,法國、日本和韓國的二產增加值有明顯提升,而且在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方面的出口比重絕大多數都有明顯提升。
制造業在經濟增長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為制造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離開了高水平的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就是空中樓閣。這也是許多小的發達國家,無論總體規模多小,一般也都有少數在國際上能夠占有一席之地的制造業部門的原因。二是因為制造業是全球貿易的主體,在當今開放格局下,任何國家都不能獨立于全球經濟體系之外封閉運行,而服務貿易相對規模較小,強大的有競爭力的制造業部門是一個國家全球競爭力的基礎。
我國制造業轉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進入一個轉型的關鍵階段,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傳統增長模式遭遇瓶頸,實體經濟發展遇到困難。
一是后發國家低成本和發達國家再制造化的雙重擠壓。隨著人工、土地、資本等各方面成本的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總成本呈持續上升趨勢,不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對產業配套要求較低的企業已經開始向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另外,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制造業的回歸和振興,例如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戰略等,中國制造業正面臨來自低端和高端雙重競爭壓力。
二是實體經濟的新增長空間轉向質量和品質提升,這要求制造業的增長模式加快轉型,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近年來,我國產品數量增長對實體經濟的拉動能力已經明顯減弱。與此同時,居民對消費品質量的提升需求正在不斷顯現。一個突出現象是海外購物快速發展。有關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居民境外購物超過1萬億元,2015年超過1.2萬億元。適應這種需求的變化,要求制造業增長模式進行根本調整。
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是當務之急
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是釋放國內消費升級潛力,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這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關鍵環節。目前,國內消費升級對實體經濟的帶動作用還沒有充分釋放,不少擴大消費的措施惠及了國外廠商或進口商品,國內企業的受益面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國內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不足。市場信心不足導致很多行業陷入“低質量陷阱”,企業即使能夠生產出高品質商品,但消費者不敢相信、不愿出高價購買,最終企業只能生產低質量產品。
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著力創造一個法治化的、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營造一個對消費者更好保護、讓消費者“放心買”的市場環境,讓生產者能夠為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獲得溢價,讓消費者可以買到放心、安心的合格商品,這樣將激勵企業家不斷創新創業,有效釋放國內消費者的巨大消費需求,有力促進實體經濟振興。
加快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
在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央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這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總體戰略設計,將有力促進制造業在更高水平上再次振興。
“中國制造2025”致力于全面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著力提高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水平。“中國制造2025”提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并具體提出了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運用等一系列措施,這些都將有力促進制造業的創新驅動發展。
“中國制造2025”將促進中國制造緊跟世界制造業發展前沿,并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當前發達國家再制造業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3D打印等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最新成果,發展智能制造。而“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正是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制造業”,引領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通過互聯網與工業的聚合裂變,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
“中國制造2025”致力于打造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集群,將有力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協同發展能力。“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要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這些都是前沿性、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的新興產業。歷史經驗表明,以重點高技術部門的集中突破,對于全面提升制造業部門的競爭力有重要意義。上述前沿產業取得突破,將有效帶動我國制造業其他行業升級,實現協同發展。
“中國制造2025”致力于加強質量品牌建設,著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品牌對企業來說,是投入、創新、榮譽和責任;對消費者來說,是信任、安全和質量保證。“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加強品牌建設的路徑,包括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完善質量監管體系以及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等。這些舉措的順利實施,將會進一步打造一大批被國內外市場接受與認同的知名品牌,并帶動品牌企業加快發展。
制造業的競爭不僅僅是成本競爭,更是人力資本、產業配套能力和市場容量的綜合較量。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升級需求,充沛的人力資本優勢,還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完全有能力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到2035年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的目標。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和轉型,我國制造業也必將進入新一輪振興發展的歷史階段。(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