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今日在“首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指出,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我國與發達經濟體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只有縮短這個距離,我國才能真正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進而真正躍過中等收入陷阱,并在全球經濟中提升企業競爭力。
李揚稱,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顯著低于發達經濟體,所以中國的制造業并沒有效率優勢。“中國相當于美國的19.8%,相當于日本的21.3%,相當于德國的24.8%,基本上是1/4、1/5的概念,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以下為演講實力: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先生: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參加首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我是做金融研究的,有機會在實體經濟的企業主面前談一點體會,這次的題目 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提高效能》。
大家知道去年末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確定今年是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也注意到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有明確的解讀,但是在各界也有不同的說法。我想我的體會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提高效率,如果說過去我們注重在需求側的調控是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增長速度,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提高效能。相比而言,效率涉及到的是各經濟活動的所謂最大和最小的關系,對于我們經濟發展更具根本性,因此這個事情恐怕我們做起來還是另有困難。
所以如果這樣來看的話前面講到供給側結構性方面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我們共同回顧一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講話,我覺得這幾段講話特別值得我們關注。2015年11月份的講話中說到合理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204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談到了一系列與生產力相關的指標,要提高盈利能力,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提高潛在增長率。全部是這樣的一些“率”,我作為經濟研究者,我自己的體會是把我們所有的工作放在提高生產率上,是抓經濟工作的要點。
這個轉型為什么非常重要呢?我們經過30幾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完成了數量的擴大和規模的擴大。這里有一個統計,我們已經在22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我們看到產量上去了,但是這個產量是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獲得的。所以當我們把眼光聚焦在獲得這些產量所付出的代價方面時,也就是集中到效率方面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同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事實上并沒有因為我們的規模上去了、產量上去了而有所縮小。
所以勞動生產率方面,我們與發達經濟體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認為只有縮短這個距離,中國才能真正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而且才能真正躍過中等收入陷阱,并在全球經濟中提升企業競爭力。這里我們想表達的看法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主要說的是勞動生產率的陷阱。勞動生產率上不去最終會遇到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使得產量上不去。
下面我們就供給側指標比較一下我們在這些率上面的差距。一是勞動生產率,中國現在制造業員工的名義工資雖然只有發達經濟體的15%,但是勞動生產率顯著低于發達經濟體,所以中國的制造業并沒有效率優勢。所以現在有很多中國制造業要轉出去回歸發達經濟體,那就是綜合考察的結果。這里有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大家知道中國相當于美國的19.8%,相當于日本的21.3%,相當于德國的24.8%,基本上是1/4、1/5的概念,這個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第二,生產率從供給側來看,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的地位是非常不利的,這種地位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加以考察。我們看在橫向方面,中國現階段制造業還在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屬于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中低端,我們雖然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是從全球眼光來看我們獲得的是來料加工型的制造業,是跨國公司的生產加工基地,或者我們只是原材料采購和零部件制造實現本土化為主,但是跨國公司控制的市場研發銷售網絡,中國企業無非只是車間。從縱向來看,在縱向上我們舉了一些例子,2015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2522.23億片,進口液晶顯示板28.3億,兩種占進口總額的15.43%。而生產和控制著這樣一些產品的國家在縱向分布上居于價值鏈的高端。這里舉一個例子,美國高通公司芯片專利許可費的計算方法以及在產品的價值鏈的轉移方式,2013年我們引以為傲的華為和中興這些手機產生的利潤不到0.5%,現在沒有準確數字,我知道提高了但是沒有顯著提高。
第三,品牌差距。我們知道品牌的差距太大了,同樣一件東西如果貼上一個好的品牌價值可以翻很多番,所以品牌的銷售是國際分工的重要內容,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就指出了這一點,國際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是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品牌太重要了。那么中國有多少品牌呢?先不說有沒有國際知名品牌,自主品牌都很少,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額占出口額的比重不足10%,國際知名品牌更是談不上了,那么這么一個在40%-50% 的這么大市場中我們沒有一席之地。
第四,投入結構。在中國的工業產值構成中,物質資本投入占總價值的74%,發達國家只占42%,于是這樣一個結構的差距就決定了我們增加值變化的趨勢。在這種結構下我們看到的是差距,當然也看到了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努力減少物質資本的投入。現在有一個計算,如果物質資本投入降低1個百分點,即便工業產值增長率為零,一年的工業增加值仍然可以增加3000億。其他不變,只變了這個結構,工業增加值就可以有非常明顯的提高,這是多大的差距啊,有百分之幾十的差距。從這四方面來看我們明顯看出效率差距以及產生這些效率差距的原因。
再進一步分析中國的情況。我們現在覺得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大,也就是說數量擴張的這一條已經逐漸走不通了,我們越來越看到效率的差距、供給側的差距。我們看傳統要素投入,供給側就是勞動資本和科技進步。勞動的投入已經下降,2015年是-0.9%,而且年輕勞動人口參與率在下降。就資本存量的增長來說,2015年是9.5%,今年大概是8.9%,還在下降,遠低于過去30余年的平均26%。我們過去老是抱怨投資太多、投資太多,今年當投資降到個位數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投資是個好東西,沒有投資哪里有增長呢?效率也在下滑,統計顯示勞動生產率2008年到2015年降到8.43%,預計“十三五”期間其 他沒有變化的話還會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在下降,貢獻率也在下降,再有一個就是資本產出的彈性在下降,所謂資本產出彈性就是為了取得一個單位的GDP 需要幾個單位的資本,彈性下降就是為了實現一個單位的GDP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資本,這就是效率在下降。
所以我們覺得要素投入下降趨勢在相當長時間內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中國必須全面轉向創新驅動的道路上去,向效率要增長。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英明決策、高瞻遠矚,是引導中國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那我們再就創新等要素分解一下。導致增長因素分為六類,首先中國全要素的增長率得益于城鎮化與勞動力轉移,這是第一位的,這很顯然,因為中國的城鎮化和勞動力轉移,到現在為止總的趨勢是把人口、資本、土地這些要素從生產力最低的農村、農業轉到城里來,轉到制造業,轉到新興制造業。如果籠統地說二產和一產的 效率差有多少呢?10倍以上。所以這個轉移只要是轉移能順利地實現效率就能提高,所以迄今為止我們還是靠的勞動力轉移,靠的還是結構性變化。當然,也要指出,我們現在的城鎮化遇到了新問題,我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已經在放緩。
第二個因素從排位上來看是科技進步。我們引進了大量國外的研發機構,在國外也建立了越來越多大量的研發機構,就地使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引進國外的智力。迄今為止,這還是我們的主要途徑,這個途徑符合發展經濟學的規律,就是像我們這種后發展的國家,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經濟增長主要靠學習。
第三是科技進步。科技進步這幾年有了長足的發展,在1995到2001年的時候是0.21,到了2011年到2015的時候已經提到1.48,當然我們現在算這個平均數是0.91,但是如果這個趨勢能夠保持,我們可望科技進步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更積極的作用。
再一個因素就是人力資本的提高,人力資本提高在這邊排第四位。我們也看到人力資本的提高也有了跳躍性的增長,比如1995到2000年人力資本提高是 0.43,2011到2015提高是1.39,提高得很快,中國大學生的比例在世界上相當高,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強調了職業技能的培訓,我們在這方面也花了非常多的氣力,我們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全普及,所有這些都對人力資本提高產生作用。過去多年積累的投資現在已見效果。
第五個因素是市場化進程,我們看到市場化進程起起伏伏,并沒有明顯的趨勢,這個含義還是清楚的,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才會使得我們的創新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
最后,還有一些解釋不了的因素,主要包括規模經濟效益、管理經營能力、國外專利的使用和技術購買、資源約束等。但是我們看到它的影響力還是不小的,尤其在 2011到2015年,全球危機進入深化階段的時候,我們面臨著國際環境不好、產能過剩日趨嚴重、庫存日趨增加,這種情況下這些因素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講到這里就很清楚,我們企業能做的就是提高我們的科技水平。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又要提出一個看法。大家都在說科技進步,我們一定要對科技進步有一個估量,到底我們現在處在科技進步的什么階段?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依賴科技進步?更深入地說,科技進步有過去的我們還沒有用完的,還有現在最新的,在所有這些因素中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方面呢?我們引述了一個上個月美國《時代周刊》發的一篇文章,這個文章非常尖銳地指出:我們還生活在技術停滯時代,信息時代的新發明給生活和工業帶來的變革遠不及20世紀初期和中期的一系列變革,迄今為止,我們享受的還是20世紀的進步進步成就。
工業經濟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員做了一件事,就是說現在我們所享受的這樣一些技術發明有多少是過去的。列了一個表,大家這樣一看下來我們沒有什么新東西,我們靠的還是老東西,老東西的功能我們還沒有完全地發揮,所以當我們講創新的時候,講科技進步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有一些已經發生了的科技進步,有一些已經變成生產力的科技進步沒有注意、沒有用好,不要都去搞那些高新科技。
我的結論非常清楚,就是要重視對現有產品及現有技術的改進,不要好高騖遠都放在最新、最高上面,先把現有的東西吸收好。要重視對現有產品及其生產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上,要注意到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出現多數是漸進的,突破性的革命是在漸進性的基礎上發生的,所以在科學方面我們要提出追究顛覆性的變革,在企業方面 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我們認為應當實行提高傳統產業效率與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并重,廣大的企業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傳統產業效率上,要重視現有產業的 技術改進,其實在這方面稍做改進就有效率的提高。而在高新技術不太了解的領域花了很多錢,十有八九要打水漂。
降低高耗能傳統產業能耗,延長各種傳統軸承的壽命,提高國產機床的壽命,減少精細化工產品,精密儀器儀表、奢侈消費品行業的進出口貿易逆差,這些事都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事,都是我們稍做努力就可以實現的事情,我們現在應該從這里做起。
最后,面對現在這樣一種狀況我們把注意力要放在提高效率上,黨中央已經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方向,我們要牢牢把握這個總方向的要點,要義是提高效率。第二我們想說的是提高效率并不是說引進一個全新的科技進步才能夠提高,我們把現有的產品、生產線,企業資源利用的方式等等稍做調整,按照提高效率的方式調整,就能夠煥發出無窮的效率的潛力。
概括一下是不是在這幾個方面推進改革。 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進程,要確立市場機制的推進;二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是要強化國有企業改革,使得國有企業真正發揮創新主力軍的作用;四是有 效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五是完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現在主要是完善各種各樣的制度環境、分配制度、產權制度等等;最后還是放在人上,提高教育質量和水 平,培養和吸引世界一流的創新人才。黨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非常有遠見的戰略性思維,它讓我們從只注意速度轉到注意效能,我們只有扎扎實實地提高效 率,中國才能從一個大國變成一個強國,我相信這個日子不會太遠。謝謝。
(新聞來源:中國機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