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德國“工業4.0”在啟迪世界工業創新上,我認為有四點值得學習借鑒:
首先,向新時代演進變革需要大中小企業的廣泛參與。德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產業升級,通過提供技術支持、平臺建設、融資扶持、人才培訓等全方位服務,使之成為“工業4.0”的實踐者。在我國,隨著“互聯網+”的深度推進,中小企業的潛力進一步強化,“中國制造2025”的高速列車,必須由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雙擎驅動”。
其次,開放創新和夯實基礎必須齊頭并進。德國以錯失互聯網發展先發優勢的強烈焦慮全面發動“工業4.0”,例如西門子通過并購整合迅速補齊軟件能力,從工業軟硬件企業轉型成為提供制造業整體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企業。國內制造業要正視中國制造業水平還處于工業2.0和3.0之間的現實,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品升級夯實基礎,配合并購整合、商業模式創新等方式加速補齊短板。
再者,“中國制造2025”需要更加高效的協同機制。德國“工業4.0”從政研合作立項,到協會大力推進,再到政府牽頭重組,其中行業協會的作用極為突出,牽頭完成了架構梳理、實施路線圖設計、工具庫開發三大重點工作。相較之下,國內雖有協同機制,但效果有待提升,特別是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還不夠。未來,行業協會應更加注重專業能力建設,提升協同的主動性和權威性。
最后,做好信息基礎構建,是資源高效配置的先決條件。為整個系統的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以及相互之間的接口建立一套標準化的體系,被列為德國“工業4.0”8個優先行動計劃的首位。同理,“中國制造2025”也應在信息基礎構建上下足功夫,發揮出國內“互聯網+”、規模經濟、產業集群等疊加優勢,實現行業和企業的轉型升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國制造惟擁抱變革、主動創新、開放合作、快速行動,才能走出質變之道,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主動,實現向制造強國的躍升。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