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決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時隔五年,仍然是現代農業所要攻克的難題。再加之,12月1日開始實施的“水稅”讓農業節水態勢更加嚴峻。
農業用水矛盾突出準確灌溉迫在眉睫
從年降水量拔得頭籌的廣東省(年均降水2000-3500億m³)來看,《2043年廣東水資源公報》顯示,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工業和生活用水比重相對較高,農業用水則較低。位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農業用水總量占相應總用水量比例僅43.8%。但整個廣東省的農業用水量占到了全省總用水量的一半以上,專家分析指出,農業節水還有很大的挖潛空間。
年降水量位居第二梯隊,水資源總量744億m³,單位面積水資源量位居全國第四的浙江省,同時也是農業用水大戶,據粗略估計,2015年其用水量約占總用水量的60%左右。在一份來自浙江省水資源現狀的調查表發現,大多農戶依然采用漫灌方式,水稻田內水流不斷,山區、丘陵地區“串灌串排”較嚴重;并且絕大多數被調查的農戶認為水是天上落下來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況且浙江雨量豐沛,不利用也會白白流入大海,不用白不用的思想比較嚴重。
在人均水資源匱乏的河北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農業用水量大,地表水資源少,深井水和雨水是農業灌溉的主要來源。由于供水源的單一加重了農業用水的供給壓力,同時,為匹配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保障城鎮用水,不得不把原先以農業灌溉為主的水庫水源轉向城鎮供水,這就要求農業用水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通過節水灌溉、調整種植結構等措施盡可能節約用水量,以緩解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
農業節水準確灌溉不是問題根本
農業準確化、集約化大勢所趨,農機領域各企業、組織也紛紛向準確灌溉伸出橄欖枝,在今年的國際農機展會上農機巨頭約翰迪爾所帶來的準確灌溉設備在展區被單獨列出;綿陽發布的系列自動化灌溉系統;背景林業大學構建的按植物生命需水情況及其生長微環境狀況進行準確智能灌溉的“土壤水分監測儀”、“土壤水分傳感器”等。
然而調查發現,在傳統的農業種植過程中,超過半數農戶采用漫灌、溝灌、畦灌的方式,小部分采用噴灌和滴灌等節水形式。在水運輸的過程中,采用管道和塑料軟帶等方式居多,但傳統的土渠方式依然在首位。為何在農業準確灌溉方式層出不窮的情況下,農業用水量依然只增不減?
在不斷壯大準確灌溉技術大家族的同時也要加大灌溉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勞動生產人員的文化及科技素質,從整體優化我國勞動力的資源結構,為準確灌溉技術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在引進國際上成功經驗和前沿技術的同時,各地區也應當結合當地農業的發展現狀,因地制宜的研發和推廣具有本地特色的準確灌溉技術。
調查中的部分地區,一些地方還是沿用以前大田漫灌的灌溉方式,即使政府的相關部門給予了這些地方農民新的灌溉技術和灌溉設備(滴管、滲灌、微灌等),他們還是不采用,因此相關部門也應該對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節水意識。
或許大多數人會認為,準確灌溉,高效水運輸設備的大力研發與面市,農業節水會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從發展現狀來看,農業準確灌溉設備的研發使用,雖在理論上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但解決農業用水的最根本問題仍需重視。
此次水資源稅收改革試點方案規定,家庭生活、零星散養、圈養畜禽等少量用水方面都要交稅。對農民而言,試點省份低平均稅額為地表水0.1元/m³至1.6元/m³,地下水0.2元/m³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