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12月3日到5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行,除了大會的內容以外,會場外美麗的烏鎮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依托世界互聯網大會,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落戶烏鎮,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和農業相關的企業。
作為“互聯網+”的代表城鎮,烏鎮的農業企業確實有著更加先進的思想。“互聯網+農業”到底應該做成什么樣?他們給社會提供了典范。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孫立武分析:
孫立武:說起哪個地方互聯網創業氛圍最濃郁,人們的第一印象普遍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然而烏鎮這個地不廣人不多的小鎮,近幾年異軍突起,成為一方創業創新的熱土。近些年,很多農企也慕名而來,希望從中找到“互聯網+農業”的奧秘。平安·鳳岐茶社便是其中之一。
這個茶社可不簡單,雖說名稱里有“茶社”二字,但這家企業并不賣茶,而是一家孵化機構。這家孵化機構通過構建各種大數據農業雙創孵化平臺,專門為農業產業生態提供公共服務,幫助入孵企業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跨系統、跨組織的協同創新。據說,鳳岐茶社由創新創業云平臺和線下眾創空間兩部分組成,通過互聯網云平臺將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業資源整合起來借以服務創業者。
什么意思呢?比如一個普通養豬場進入孵化機構后可以開始一場互聯網改造之旅。原有的生產管理設備會通過電磁閥、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連成一張“網”,使得養豬變得更加科學化、精準化,豬肉品質更高。另外,孵化機構還會幫你在豬肉上貼上二維碼,讓消費者實現全程可追溯。就這樣,互聯網和農業實現了疊加,釋放出巨大紅利。一家養豬企業的估值會從2000萬元猛增到10億元,一躍成為明星企業。
一間小小的茶社竟然能產生如此之大的價值,這是孵化企業的功勞,更是互聯網技術的魅力所在!“互聯網+農業”絕不只是在網上售賣農產品這么簡單。在線上平臺體系的支撐下,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如何深度融合,顯然,烏鎮已經充分掌握了這個秘訣!
首先,“互聯網+農業”要解決農業的標準化問題。農業生產環節相對比較隨意,什么時候施肥、施什么肥如果能實現全部標準化的控制,最終產品將更加安全。而過程標準化隨之帶來的,就是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
另外,“互聯網+農業”帶來的標準化和精準化,還可以把商業模式由“商對客”變為“客對商”。也就是針對客戶需求生產農產品,提前核定價格再去生產,這樣風險可控,利潤也有了保障。
烏鎮的經驗告訴我們,新時代,農業生產的一切都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無論是提升生產效率還是做大農業品牌、輕資產擴張,都離不開數據化、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