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3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攀 通訊員 李文芳 王張潔 郎靜)“以前要專門抽時間到大醫院掛號配藥,至少一個多小時,現在一次都不用跑就能配好藥。”12月21日,杭州市下城區長慶街道吳牙社區孫阿姨邊從快遞員手中取藥邊說。孫阿姨服用的5種慢性病藥,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根據處方,通過“智慧云藥房”平臺為她配齊的,物流公司當天就送藥上門了。“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下城區推出的“智慧云藥房”,讓社區醫院有時短缺的常用藥不再緊俏,也讓群眾配藥一次都不用跑。
家門口就醫更方便,到省級醫院看病高峰期平均排隊時間縮短到3分鐘內;義務教育階段新生入學入園從“提交4份材料、跑5個部門”到“報名一張表、繳費掃碼辦、一次不用跑”;杭州火車東站高鐵換乘地鐵免安檢……這一串串被“壓縮”的數字和群眾生活中的“小確幸”源于一個支點的撬動——“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8年初召開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會,打響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擴面的發令槍。這項改革不是簡單的方便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而是已經從政務服務走向公共服務、走向經濟管理、走向社會治理甚至走向民主法治實踐。
放眼之江大地,“最多跑一次”改革揮舞的“指揮棒”,奏響了一場“大合唱”。
一種理念的傳遞
改革沒有局外人
今年起,金華開發區城市更新局局長葉志忠每天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智慧協同工作OA系統,查看局里相關公文的流轉批復情況,“自從這個系統和‘浙政釘’的省市數據全部打通后,身上的擔子輕了不少。”在系統“文件夾”里,記者看到了一份《關于開展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的實施意見》,從征求意見到成稿發文,全流程只用了一周時間。涉及上百個行政村規模調整是一件事關民生、事關發展的大事,葉志忠手繪出一張流程圖:“如果按傳統的紙質送簽,要開發區內8個鄉鎮(街道)、11個部門以及12位相關負責人會簽,至少耗時近一個月。”
企業、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已在全省基本成為常態,相比之下,機關工作人員辦事也需“同頻共振”。2019年上半年,一份面向67個省級單位的書面調查顯示,幾乎所有部門都認為在與其他部門的協同中,不同程度存在多頭跑、多次跑、簽字煩、時間長等現象。省委改革辦(省跑改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作中他時常聽到這樣的感慨:“想要更好地為群眾和企業服務,更優更強的機關效能必不可少。”
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最終被納入改革議程。改革中,各單位以法律法規、黨內法規等為依據,按照“應梳盡梳、不留死角、鎖定基數、突出高頻”的要求,逐條逐項梳理辦事事項,分類編制辦事指南。通過數據共享、流程再造、權力下放等方式,到今年年底,浙江省80%以上部門間辦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這項改革也將省市縣3個層級的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紀委監委、法檢兩院等納入實施范圍,達到了對內提升運行效能、對外提升服務管理質量的雙重效果。
隨著“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進,登上“改革號”列車的“乘客”越來越多,各級黨政機關、人大政協和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主體紛紛上車,成為改革的直接參與者。
象山縣大徐鎮內一條長約10公里的道路,過去交通事故頻發,群眾多方反映。當地試點實施“人大代表督事”制度后,這件民生實事經鎮人大代表“問、議、督、評”得到了圓滿解決。寧波市鄞州區今年以來300多名政協委員深入村(社區),開展“書記與委員面對面”“民情懇談會”等10場“請你來協商”活動,解決了老舊小區改造、群租房管理等近百個問題……在省人大和省政協的推動下,浙江基層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創新履職形式,切實解決了一批關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題,推動了民生實事“最多跑一次”。
一支由全省團員青年組成的龐大“跑小青”隊伍如今正奔跑在“最多跑一次”的賽道上。在紹興柯橋,區行政服務中心負責中介管理的工作人員沈珺設計了一套中介聯合服務平臺網上競價系統,讓企業找評估機構不用一家家咨詢比價。“要辦事就找我!”在慶元,23歲的鄉鎮社保員葉學勇主動承擔起上門代辦服務,山區群眾辦理養老、參保登記等事項一次都不用跑……
改革沒有“局外人”,眾人拾柴火焰高。作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服務對象,群眾如今也自發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沒想到我們的建議會引發那么大的影響。”前不久,金華市民顧睿成為當地人社局的“改革體驗官”,他們在人力社保服務大廳和“就近辦”網點挑出來的硬件設備不完善等“刺”,都轉為部門努力改進的方向。在杭州火車東站服務大提升中,優化標識標牌、開辟網約車專區等一個個服務細節的改進和提升,很多也來自于群眾“上傳”的金點子。
事實上,浙江每一個人都已成為改革的“局內人”,今年10月,浙江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正式上線,從全省辦事大廳、自助服務終端、服務熱線等各個渠道的群眾辦事反饋集中于此,好的點贊,差的整改,指尖的一“點”推動著改革盡善盡美。
一個領域的延伸
從政務走向全域
一家日均門診量達到萬人的三甲醫院,門診大廳會不會擠到“爆棚”?12月23日,一個忙碌的工作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記者卻看到了一副“冷冷清清”的畫面:每個檢查預約窗口前,排隊的人很少。一位剛剛做完檢查的患者病歷本上貼著3份預約單——13∶50預約核磁共振檢查、14∶54甲狀腺彩超檢查、15∶35胸部CT平掃,“以前到大醫院看病最怕檢查,一項檢查排隊一次,如果做多項檢查,那就得排多次隊,現在真的方便多了。”
邵逸夫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丁勇道出了其中的奧秘——“我們充分借鑒‘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數據共享’等先進做法。”過去CT、B超、心超、內鏡、動態心電圖等檢查項目預約歸口于放射科、超聲科等不同科室,患者要在不同樓層間來回奔波。醫院通過設立一站式預約中心,將所有窗口統一到門診大廳,這樣一來,多個項目能盡量合理統籌安排在同一天檢查,做到了“預約只進一扇門,多項檢查最多跑一次”。
“我們還借助互聯網技術全面升級了醫院全流程移動就醫平臺。”丁勇告訴記者,除了面對面問診、檢查、處置3個項目必須在線下完成外,患者在邵逸夫醫院的其他就醫環節幾乎都可在移動端進行。
看病少排隊、付費更便捷、檢查少跑腿……去年,圍繞著群眾看病就醫過程中的“關鍵小事”,省衛健委提出了推動改善醫療服務十大項目。對照這些目標,多家省級醫院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今年隨著縣域醫共體的建設,改革的成果逐步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延伸,這也正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務領域拓展的生動實踐。
今年以來,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體育局等20多家省級部門專門印發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動方案,繼續推動改革從政務服務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
在杭州蕭山,當地公安部門推出的出國簽證咨詢服務平臺,解決了群眾找旅行社或中介機構代辦簽證服務時常面臨的送簽難、送簽貴等難題。
在臺州溫嶺,有關部門和溫嶺農商行聯合啟動“政銀聯通”工程,利用銀行網點優勢,開通了辦理代收水費、電費、中小學生學雜費等服務,全力打通公共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從政務服務到公共服務、經濟管理、民主法治……“最多跑一次”改革拓展的領域越來越廣。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在全國率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拓展至社會治理領域的實踐。
前不久,在舟山市普陀區一家水產門店工作的俞女士和30多名務工人員,來到當地的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求助,反映20余萬元勞務報酬被拖欠。在欠薪證據不完整的情況下,入駐中心的法官、律師、調解員、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人等合力研判案情,制定方案,最終幫助他們拿回了工資。
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正是得益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牽引。今年以來,浙江大力推進縣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信訪超市)建設,將過去縣級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等“多中心”集中為“一中心”。同時,吸收法律咨詢、心理服務、行業性專業調委會、公共管理等相關部門(組織)力量進駐,打破部門之間的空間阻隔和職責壁壘,推行信訪和矛盾糾紛化解“一窗受理、一攬子調處、一條龍服務”。
一個支點的撬動
應用場景更寬廣
把“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方法作風運用到省域治理各方面全過程,更好地推動“最多跑一次”從服務理念上升為治理理念,打開從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廣闊空間,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這一要求,將“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擴面,導向一個更為縱深的領域。
12月25日,在上海工作的嘉善市民朱女士僅憑一張身份證,就在青浦區的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內,拿到了自己的社保參保證明,“真沒想到跨省都能辦證明。”今年11月,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部分區域被確立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151臺統一的綜合自助終端在示范區正式上線,758項事項實現“一體化通辦”。
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是浙江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先海認為,“長三角一體化,要素自由流動是標配,對當下的長三角地區而言,區域間的行政分割壁壘導致要素流動不暢依然是一體化的主要障礙,要想取得突破,可以從‘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中找到撬動的支點。”
近階段,長三角頻頻融合的舉動也佐證了他的這一觀點。今年12月,滬蘇浙皖甬三省兩市稅務局簽訂了《關于共同推進稅收支持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協議內容備受關注,比如制定長三角區域通辦清單,通過數據共享、流程再造實現異地辦稅。這一改變不僅優化了營商環境,更促進了長三角區域形成標準統一、要素流動的開放融合大市場。
今年9月,由嘉興發起,滬蘇皖浙19個城市積極響應的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城市聯盟在烏鎮正式成立。“聯盟的成立只是第一步,消除區域內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建立人才評價機制,外省市人才在區域內要同等認可,人才綠卡要在各地互通,教育醫療等資源也要共享等,都需要用到‘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方法作風。”嘉興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省域治理現代化的這盤“大棋”中,“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寬廣。
在桐廬,“看得見管不著、管得著看不見”這一困擾基層的難題得到破解。“有人將建筑垃圾違規傾倒在農田里。” 前不久,桐廬縣分水鎮綜合執法隊工作人員蔡文書接到里湖村村民舉報,他趕到后立即暫扣涉嫌違規的挖掘機和運輸車,“以前我們只能將類似投訴轉交給建設等職能部門。”今年,杭州在桐廬等地試點整合基層審批服務執法力量,將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物業管理等部門420項行政處罰權事項下放到鎮街,為鄉鎮街道賦能,基層執法實現了“最多跑一次”。
在永嘉,小微權力的運行變得更透明。當地通過“數據共享”將農村“三資”賬本、合同等通過數據化手段搬到網絡系統上,定期對納入平臺監管的數據進行篩查,“一鍵”分析農村“三資”收支情況、資金變動情況、資產利用情況,“一圖”直觀各村資產財務的運行質量、風險狀況、預警處置情況,村務監督也能“最多跑一次”……
常態化開展“三服務”,提升治理獲得感;加強信用浙江建設,優化治理環境;全面推進美麗建設,增強治理的綠色動能……綜觀浙江省域治理的“十大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和做法無不貫穿其中。
“最多跑一次”改革3年來,主體向全面延伸,領域向縱深拓展,但 “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初心從未改變,書寫好人民滿意時代答卷的使命時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