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是地方標準化工作改革的驅動引擎。創新發展,解決的是發展動力的問題。長期以來,地方標準化工作沿用的是計劃經濟時期確立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和標準體系,其弊端日益顯露,既阻礙了標準化工作的有效開展,又影響了標準化作用的發揮,難以適應新時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破解地方標準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創新驅動。開展地方標準化綜合改革,必須正確把握時代脈搏,著力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工作方式和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主動適應新形勢下地方標準化工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的新目標和新要求,推動創新驅動替代已有要素投入,培育和發展地方標準化綜合改革的新動能。
二、協調是地方標準化工作改革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地方標準化工作應該涉及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從實際情況來看,卻存在諸多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地方標準化工作的整體性和有效性。一是協調機制不健全,標準反映各方共同利益,但由于缺乏權威、高效的地方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導致協調能力不足;二是產業發展不均衡,農業、服務業標準化水平相對落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剛剛起步,即使在相對完備的工業領域,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標準化水平也不平衡,部分產業存在標準缺失情況;三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同市、區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一,城市標準化工作水平高,農村標準化工作水平低,基層標準化工作滯后。因此,開展地方標準化綜合改革,需要統籌協調好主體、產業、區域、層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改革“一盤棋”格局。
三、綠色是地方標準化工作改革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解決的是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以往地方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積累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將發展潛力透支殆盡,成為制約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短板。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地方標準化綜合改革應該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一方面在制定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地方標準時更多地強調生態環保要素;另一方面圍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開展標準化工作。充分發揮標準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四、開放是地方標準化工作改革的有效途徑。開放發展,解決的是內外聯動的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發達國家將標準競爭作為科技、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把推動本國技術和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作為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我國標準國際化水平不高、國際影響力不足、與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導致我國標準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因此,開展地方綜合標準化改革不能閉門造車,需要積極推動地方標準化工作與國際接軌。一方面加強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推動標準在國際上立得住、有權威、有信譽;另一方面支持本地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推動地方自主創新以及優勢特色技術成為國際標準,以標準“走出去”帶動產品、技術和服務“走出去”。
五、共享是地方標準化工作改革的必然選擇。共享發展,解決的是社會公平的問題。標準化具有經濟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其社會性歸根結底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開展地方標準化綜合改革,尤其是社會管理和公共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改革,需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強調其公益性、普惠性,促進公共資源合理的配置,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只“享有”而不“參與”和“盡力”,共享將難以持久。在改革過程中應該盡可能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存在感、獲得感和價值感,激勵人民群眾主動參與標準化綜合改革,從而激發改革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