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編號:(2020)最高法知民終441號
相關標準條款:《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GB/T 29490-2013)》8.2 研究開發
e) 及時對研究開發成果進行評估和確認,明確保護方式和權益歸屬,適時形成知識產權;
f) 保留研究開發活動中形成的記錄,并實施有效的管理。
本期導讀: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三)的規定,員工離職一年內,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為“屬于原單位的職務發明”。如何理解“有關”,是事關職務發明歸屬的大事,讀完本篇,您將對“有關”的判斷原則,有更精準的掌握。背景信息
林某原系甲公司研發主任,在職期間主持完成發明創造:醫用內窺鏡光學檢測儀,甲公司將之申請為專利。后林某辭職并組建乙公司,乙公司向法院提出確權請求:林某與甲公司非勞務關系,而是合作關系,故上述專利所有權應為林某所有,現應歸屬乙公司。一審法院沒有支持乙公司的請求。乙公司提出上訴。
終審判決書(節選)要點: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問題是:……(二)涉案專利是否屬于應歸屬于甲公司的職務發明。……(二)涉案專利是否屬于應歸屬于甲公司的職務發明專利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專利法第六條所稱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是指:(一)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二)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三)退休、調離原單位后或者勞動、人事關系終止后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包括臨時工作單位;專利法第六條所稱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原審法院依據前述法律規定,認定涉案專利為林某從甲公司離職一年內,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從而認定涉案專利為職務發明創造,專利權應當歸甲公司所有。該認定是否正確,本院認為應從員工身份關系、經由本職工作或任務所接觸的技術內容、涉案專利與工作內容的相關性等幾方面進行評判,對發明創造的“有關”進行合理限定。注意應將單位知識產權權益與離職員工因其本職工作、任務所掌握的技術內容在結合員工身份職責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對應,以期在保護本單位合法權益與離職員工本職工作和任務之外的新發明創造之間取得平衡。1. 關于身份關系甲公司提供的《員工離職申請表》載明,林某于2012年5月入職至2018年3月31日離職,職務為研發部經理,養老保險繳費查詢亦印證證明林某離職的時間為2018年3月30日。原審據此認定林某與甲公司之間的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正確。涉案專利的申請時間為2018年9月18日,在林某離職之日起一年內。乙公司和林某主張林某與甲公司在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之間系合作關系,該主張缺乏有效證據支持,本院不予采信。2.關于林某工作所接觸的技術內容原審已查明,林某2012年5月入職甲公司任硬件工程師;2014年林某即在甲公司《醫用內窺鏡光學性能檢測儀(ECI600)》研發項目中任項目組長,負責擬定可行性方案及評審,相關設計文件圖紙均有林某簽字,該項目客戶為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2016年11月2日,甲公司向北京市醫療器械檢測所銷售醫用內窺鏡光學檢測儀。甲公司提交的相關產品設計圖紙均有林某簽名。經由上述事實可知,甲公司以研發制造醫用內窺鏡光學檢測儀為主營業務之一,林某從2014年到2018年期間擔任研發負責人職務,醫用內窺鏡光學檢測儀的研發工作與其工作任務有關。2017年8月11日林某代表甲公司與劉白林等人簽訂了《醫用內窺鏡光學性能檢測儀項目上位機操作軟件單元研制服務合同》《醫用內窺鏡光學性能檢測儀項目機械結構單元研制服務合同》《醫用內窺鏡光學性能檢測儀項目電控系統硬件和程序單元研制服務合同》,顯示林某對于甲公司在研發的新型號醫用內窺鏡光學性能檢測儀從軟件到機械結構均有接觸。其中林某作為甲公司技術負責人簽訂的機械設計研發外包技術協議書就機械的機構組成及功能實現方案給出了具體要求。該技術協議涉及醫用電子內窺鏡檢測儀的各個機構,包括涉案專利所涉的內窺鏡夾持機構、包含旋轉臂和旋轉中心的旋轉機構、安裝于旋轉臂上的燈箱機構,旋轉中心與裝卡完成的內窺鏡的入瞳中心線的豎直垂線重合。綜上可知,林某作為甲公司的醫用內窺鏡光學性能檢測儀項目研發負責人,前述甲公司產品技術方案均在林某本職研發工作范疇之中。3.涉案專利與林某工作內容的相關性將涉案專利的技術方案與前述林某工作內容進行比對,本院認為,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主要內容在前述研發工作中已提出或實質涉及。尤其是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所述原點定位桿的一側豎直設有用于與所述入瞳面貼合的定位貼合平面”及專利實施例(說明書【0026段】)所載“原點定位桿上端一半切去,剩余一半切面形成定位貼合平面與原點定位桿的中心軸線重合”的方案,在甲公司研發中通過“以裝卡完成的內窺鏡的入瞳中心線的豎直垂線為旋轉中心”這一核心功能設計提出。這也是乙公司和林某在原審所確認的主要發明點之一。至于乙公司和林某所提另一發明點“原點定位桿底端結合部32的錐面與圖1的固定板上的通孔41一樣”,本院認為,該“通孔41”應系涉案專利轉動盤上端的“凹孔21”之誤,因涉案專利明確原點定位桿底端結合部與凹孔之間系無間隙的貼合關系。甲公司提交的林某作為審核人簽字的2014年7月1日的產品設計圖已完整記載該上部切至中線和底端具有錐度的定位桿,同樣在甲公司研發中已提出。至此可以得出結論,甲公司本案中提交的證據已足以證明,在林某從甲公司離職之前,涉案專利所涉技術方案主要研究技術主題和機構設計均已在甲公司組織的研發中被提出。乙公司和林某主張涉案專利系實施現有技術,對此本院認為,一則其所提在先專利文件均系針對內窺鏡夾持和調節機構,并未公開涉案專利所涉原點定位桿和轉動盤,從技術方案來說關聯性不足;二則是否屬于現有技術與專利效力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判斷有關,與涉案專利的權利歸屬分屬不同法律關系,以此進行權屬抗辯缺乏法律依據。綜上所述,通過對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審查,本院確認,涉案專利的主要技術方案和機構設計均屬于林某在甲公司工作期間的工作職責所對應的技術內容。據此應認定,原審法院在涉案專利技術方案審查基礎上,結合林某作為乙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原審中所作其個人系涉案專利主要發明人的陳述,認定涉案專利為林某的職務發明創造、專利權應歸屬甲公司,并判令乙公司就其行為賠償維權費用正確。綜上所述,乙公司和林某的上訴請求均不能成立,應予駁回。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