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開始啟動的十四五規劃,在十月底的五中全會上通過審議,這意味著十四五規劃工作的全面推動。
可以判斷,明年一季度兩會將審議正式稿,緊接著二三季度會出現各種密集地落地政策,又一個全新的征程即將正式啟程。
雖然中國已經歷經了13個五年規劃,但“十四五規劃”依然具有很多與歷次規劃不同的背景。
十四五規劃五個大背景
具體來看,十四五規劃有五個明顯的大背景:
第一,這是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后的第一次五年規劃。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有一個說法值得我們注意,在描述當前國際形勢時,用了“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幾個簡單的詞語,背后則是整個全球經濟博弈的暗流涌動,在這背后包括三個關鍵變化:一是疫情常態化影響全球產業鏈分工、貿易促進和合作交流;二是經濟發展逆全球化帶來各種伴生的貿易摩擦、區域沖突甚至大國的全球利益選擇;三是國際政治多極化,其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美關系。
第二,中國經濟已經具備了較大的體量基礎,構成了對十四五規劃展開的重要依據。
十三五這五年中,中國的GDP規模從67萬億人民幣上升到99萬億人民幣,增長32.32%;2019年中國GDP占美國的比重已達到67.02%,逼近1995年日本/美國71.34%的歷史高點。
同時,過去五年,中國人均收入從8000美元提升到10000美元以上;中等收入人群首次突破4億,成為了全球中等收入人群最大的國家。這導致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9.9%降低至不足1%;國內需求對經濟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已有的經濟體量,無疑會影響整體十四五規劃的走向。
第三,十四五規劃正處于第四輪科技產業革命的邊緣,新科技將成為最關鍵的變量。
回顧前三輪科技革命,第一輪(工業化)和第二輪(能源)中國基本處在惡補階段,第三輪是跟進與迎頭趕上(信息技術);即將到來的第四輪科技革命(物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新科技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雖然不能說中國具備多少領先優勢,但整體科技基礎已處于中國經濟階段的最高水平,甚至出現局部領先,如華為的5G布局、人民幣的DECP布局等。
這一輪科技革命,大概率將影響全球經濟未來50-100年的全球經濟競爭格局,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航天技術、材料應用、生物科技、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等,各個領域都將影響十四五規劃的布局與內涵。
第四,中國當前經濟結構中比較明顯的結構性問題與矛盾,也將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問題。
雖然中國經濟體量已經巨大,但依舊問題很多。農業生產技術落后,部分種子技術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全國4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但僅僅生產了10%的GDP。
許多工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料依靠進口;產業供應鏈效率低下,重生產輕流通,重制造輕服務,物流成本、庫存成本居高不下。
金融結構不夠合理,融資難融資貴仍然存在。石油對外依賴達到70%,人均水資源水平低。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和醫療資源技術滯后、總量不足,生態環境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實際上,當前中國經濟比歷史的任何時期都需要全球經濟的支持。這些問題都是十四五規劃中亟待解決或者改善的問題。
第五,這是“新時代思想”提出后的第一個完全五年規劃。
這意味著這一次的五年規劃的整體性、全面性可能都要高于過去。本次十四五規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GDP中心主義被繼續弱化;這背后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二是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提出了未來15年的目標,即2035目標。
因為工作關系,我本人也參與了部分地方與國企的十四五規劃編制與研究工作。一個明顯的感覺是,這一次的五年規劃的前瞻性、聯動性、協調性要明顯增強,中央-部委-區域經濟-省市縣區-各個重點產業-國企央企-事業單位-相關職能機構,均有十四五規劃,所謂“一張藍圖繪到底”,十四五規劃,應該是目前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略規劃活動。
只有站在以上五個核心的背景上,才能正確與全面的認識十四五規劃所能帶來的機會與影響。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靜態地看待十四五規劃的綱要內容。因為十四五規劃工作從2019年就啟動了,所以我們必須結合2019年以來的各項配套政策在全面理解未來五年的經濟規劃思路,包括此前的要素市場化改革、科創板的推出、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建立現代流通體系等等,具有內涵式的關聯。
四方面核心舉措
結合此前的落地政策與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規劃行動的具體舉措,核心可以歸納為四個層面:
第一,制度優化層面。包括優化資本市場主體結構的注冊制改革、強化科技創新制度的知識產權制度、調節勞動力和生產力分布的戶籍制度改革、激活城市新一輪增長動力的新土地改革等。
第二,要素配置層面。包括勞動力、土地、數據、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相關改革。包括勞動力的有效流動,基于農村土地資產流轉的新土改等,還包括數據要素的合理使用及安全管理等。
第三,基礎設施配套層面。包括區域經濟的規劃(環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流域保護、西部大開發等),還包括配套支持制度的新基建、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第四,保障手段層面。包括具體的國企央企改革、國家安全體系建設、強軍、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以及供給側改革等各項手段等,其實都是具體的保障實施層面。
幾乎所有的改革思路,我們都能從這四個層面找到解讀,圍繞著四個層面,上下一盤棋,統籌協調,整體規劃。用十四五原文中的一句話,叫“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可以充分體現出整體規劃的核心思想。
機會在這8個趨勢里
對于十四五規劃對未來機會的理解,除了解讀綱要本身,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能夠從未來角度看十四五規劃的布局。所以戰略思維,最重要的是能夠具備以產業與經濟理解為前提的時空感,即放眼五年之后,我們到底會面臨哪些確定性的機會。
我們認為未來機會主要體現為8個重要趨勢:
第一,全球第二大需求市場帶來的消費升級與消費支撐。
如果未來五年中國按照5%的GDP平均增速計算,到2025年中國經濟體量將達到132萬億人民幣。參考2019年中國的99萬億GDP中消費貢獻占41萬億,這意味著到2025年,如果疊加中國中等收入人群進一步擴大,內循環政策進一步落地,樂觀地說,中國消費規模可能可以達到60-70萬億。對比一下,美國2019年21萬美元GDP中消費貢獻占17.6萬億。
如果要圍繞內循環消費能力持續提升,那么關鍵問題是要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那更重要的問題則是,一是要提高中等收入人群;十四五結束時,人均GDP應該會達到14000美元;結合我國目前年收入15萬以下的人口為12.3億,占總人口比例88%,年收入3-8萬的人口為7.28億,占總人口比例52%,意味著各項配套政策、區域產業策略落地之后,7億中下收入人口中有大概會有30%的人要在五年內整體收入增長30%。二是要豐富收入增長的來源。這意味著過去以房地產為居民主要財富增值手段的方式必然要調整,這背后是整個金融市場的建設與投資手段的豐富。
進一步來說,收入超過1萬美金的人數將要新增超過2億,這些人的消費升級需求將會崛起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粗略計算2億多人每人每年多支出2萬元,這將新增每年5萬億左右的消費,約為目前消費總量的12%;而且可以判斷,這些新增消費將主要分布在下沉經濟、審美文化社交、衣食住行游購娛中,針對這些需求的生產供應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達到高峰。
未來五年,中國目前將出現一批2000-3000萬人的大型城市聚集群,這些城市經濟帶的總數會超過20個,聚集中國5-6億人口和大部分的生產消費能力。這些城市帶不僅具有拉動國內大循環的作用,而且它們的城市建設水平、智能化程度、配套產業完備程度、公共資源豐富度都將達到全球一流水平。
中國有11個東部省份和8個中部省份,這意味著每個區域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區域經濟中心,并且因地制宜地設計出區域戰略規劃和產業配套政策,這些區域性政策與宏觀國家戰略、宏觀經濟帶經濟圈規劃政策并行不悖。
這對整個未來年輕人、老年人的落戶選擇都產生深遠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了四個全球頂級都市,未來真正的機會應該是在這些區域經濟之中,而十四五階段,則是區域經濟全面加速的關鍵時期。
第三,中國將產生一批國家化的萬億企業。
未來五年,我國的萬億企業集團可能會超過30個(目前中國企業中,收入過萬億的有8家,市值過萬億的10家),十四五規劃將全面推動中國正式進入“大企業時代”,這些大企業將作為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連接點。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供給側改革更是加劇了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這意味著在未來五年,幾乎所有行業都是頭部企業越來越大,腰部企業互相擠壓,尾部企業大部分被迫出清的局面。在十四五的環境下,這種產業格局只會更加鞏固,而中小企業在這種背景下的選擇:要么設法獨立做大,要么進入集團的體系中,圍繞頭部企業完善其產業鏈。
從微觀看,由于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這具體體現為企業管理的專業性和難度會進一步提高,新發育的需求和釋放出的資本不會留給落后產能和落后管理任何坐收財富的機會。這意味著十四五規劃,對于有些企業來說是重大機遇,但對有些公司來說,則是重大挑戰,甚至是生存危機。
第四,中國資本市場建設進入新階段。
從全球的經驗看來,資本市場是產業升級和財富分配升級必須借助的重要手段。十四五的未來十年,將是首次面對完全注冊制資本市場的一個五年規劃。
因為注冊制,目前新增上市公司數量明年加速,如果每年有500家企業IPO成功,五年后A股(含精選層)總數會達到7000-8000家;這些企業都是區域產業的重要支撐,創造財富的同時源源不斷地將財富輸出到社會。
這也意味著更加復雜的資本市場競爭環境會導致大多數中小上市公司的資本紅利會衰減,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將在未來五年完成一次徹底的資本資源配置重構。
這個資本要素的變化,將是十四五有別于其他時間窗口的重要標志。未來五年的資本市場生態變化,一定是復雜的、多變的,機遇與風險并存,問題與挑戰同時發生。
第五,能源結構體系優化的效果逐漸顯現。
目前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已經達到空前的地步,這也是為什么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能源革命”與“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原因。能源問題是國際爭端和經濟矛盾的底層原因。
未來五年中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85%的化石能源依賴和70%的原有進口對經濟發展的束縛解開。這將倒逼中國開始推動自我的能源獨立進程。
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并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背后蘊含是整個大國的能源戰略方向。因為這種排放量的變化意味著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這意味著相關產業的布局已經開始,風光儲氫、新能源汽車、特高壓智能電網、生物質能源等動作正在鋪開。現在國企央企針對新能源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考核也在下調,這意味著未來必然出現更大的投資力度。
第六,各類新科技的應用進入成熟期。
未來五年,多個技術領域將出現顯著性的重大應用落地。這意味著兩個關鍵。
一是中國能否在新技術突破上有所建樹。在上一個十年,中國市場幾乎是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受益者,未來能否在相關科技領域中實現超前布局,這是中國經濟能否保持穩中求進的關鍵。尤其以產業互聯網為代表的各個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
二是中國能否在其中的核心產業鏈環節與關鍵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解決卡脖子工程,使得我們在關鍵技術領域上不再完全受人所致,這些都是十四五規劃中的重大戰略命題。
毫無疑問,這些技術將在產業互聯網、工業數字化、傳統產業改造等領域,在5-10年內進入產業化高峰期,資本市場對此必然有所反應,因此十四五期間是新科技產業化必然是資本市場的重大風口,將催生一輪內容豐富、前所未有的新商業模式。
第七,社會運行體系成本優化。
如果給當前的中國經濟階段做一個形象的比方,就是“增長的天花板好像越來越近,成本的地板卻在剛性上漲”,尤其當下的經濟環境,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感受,收入增長越來越發力,但是成本卻一直提高。
企業是這樣,整體社會運行也是這樣。具體表現為因為過去追求高速增長,其實政府承擔了過多的社會公共成本,這導致社會運行成本極高。舉個例子,在北美和日本,垃圾分類的要求嚴格程度、細致程度、教育水平是顯著高于國內水平的。這導致每個人多要求一點自己的行為規范,社會運行成本便可極大降低。比如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就達到千億,垃圾分類不完善導致的社會損失也是千億級。
未來五年,能夠看到的一個確定性的變化是政府承擔的許多公共成本都將逐步以各種方式,分攤到個人,以降低社會總體運行成本,加強社會對個人行為的約束。未來,社保繳納、五險一金繳納、個稅申報等等事項,均會逐一納入管理。
第八,中國面對著多重矛盾和挑戰將進一步加劇。
五年后,中國的GDP將在130萬億左右,這種經濟體量所帶來的能源消耗、資源需求將必然導致中國沒有辦法繼續“韜光養晦”,中國必然會進一步成為左右國際競爭和發展格局的不可忽視的主要力量,這意味著過去的低成本低規范模式都走不通了。這將導致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的環境將進一步加劇,直接的、間接的競爭將更加明顯。
結語
中國經濟是大海,不是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