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要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新時期比較有影響力的新結構經濟學,對一些熱點問題如何看待?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高級研究員黃斌。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三點認識
中國經濟時報“:十四五”期間,我們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您看來,在落實過程當中,新結構經濟學在其中能夠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黃斌:新結構經濟學對新發展格局有以下三點認識。
第一,一方面,隨著我國逐步邁向高收入,國家的經濟體量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自然就越高。2006年出口占比最高,為35.4%,2019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17.4%。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服務業比重會越來越大,但是服務業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貿易的,所以出口比重一定會越低。
第二,新發展格局并不是封閉發展,仍然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隨著我們收入水平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我們對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側重點開始出現變化,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對國際上的創新要素,比如人才、技術等的需求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更多了,這也是當前自貿區試點的重要意義。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有利于穩定國內經濟基本盤,也有利于帶動和激活國際循環,為各國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
第三,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形成大循環,一定要拆除有形無形的市場分割的壁壘,共同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當前我們國家仍有較大的區域差距,如果能更好地構建新發展格局,降低區域間交易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產業仍然有在中西部地區落戶的可能性。這樣我們就能充分發揮大國優勢,依托各地比較優勢,形成相對發達地區瞄準創新含量更高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相對落后地區仍能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互補的高質量區域發展格局,進而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加強國家的經濟安全。
加快要素市場改革激發要素活力
中國經濟時報:剛才您也提到了要素市場,當前,我國產品市場基本都放開了,在要素市場,還存在哪些結構性的障礙需要進一步開放來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
黃斌:新結構經濟學認為產業結構是內生于發展階段及其比較優勢,而制度又內生于產業結構。因此要素市場的改革,必須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相匹配。因此,改革的目標是市場化無疑,但是最重要的是改革的路徑。
盡管我們還有很大的后來者優勢,但隨著我國距離世界產業和技術前沿越來越近,潛在增長率確實會逐步降低,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激發發展潛力,推動要素市場改革,激發各個要素的活力。
從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角度看,最關鍵的是人,這個要素要怎么改革呢?就是要破除“人”從低附加值的產業不斷地向高附加值的產業轉移的瓶頸。因此,人力資源的改革,一是要和教育制度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改革統籌起來。二是要改革勞動力市場,比如減少普通技能認定,減少行政門檻;統一技能標準,加強區域間互認,這樣人就能更好地流動。三是要鼓勵一些技能性的人才多點執業等。
數據要素市場的改革更要推進,尤其是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且不涉及個人隱私,更要推進數據要素釋放活力。這就需要不斷的規范數據標準,搭建起數據生產、交易市場,對于其中的一些共性技術、共性數據甚至需要政府或行業協會予以公開,變成公共知識,從而更好地降低數據要素的成本,推動中小企業更好地應用產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