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聽取推進科技創新有關情況匯報,并就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進行部署。這不僅是對當下國際和區域經濟競爭態勢的回應,也意在筑牢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
放眼當今世界科技競爭的舞臺,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往往決定企業的優勝劣汰,能否用創新的辦法應對挑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人民福祉。不論是世界經濟的長遠發展,還是歷次重大危機后經濟社會走出困境、實現復蘇,都離不開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離不開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中國用40多年的時間,通過改革開放重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也伴隨著科技創新從追趕者變為同場競技者的過程。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整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顯著提高,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逐步轉向在更多領域中并跑、領跑,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引領世界潮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奇跡”已經成為教科書經典案例。
認識到科技創新是最根本的大推動(BigPush),就要著力培育適宜創新的制度環境。當前,全國8000個眾創空間、5206家科技企業孵化器、700余家企業加速器、169個國家高新區,正在形成創新服務的生態網絡、生態環境,全國眾創空間服務的創業團隊和企業有44.1萬個。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規定和制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政策深意存焉:只有從過去的科研管理向適應于新時代的創新服務發展,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才能在綜合國力競爭、區域市場競爭中占領先機,避免仰人鼻息、被人“卡脖子”。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主力軍,但配套服務和評價激勵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中國目前的技術市場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高校院所的轉化數量快速增長。如何珍惜企業家的創新精神,鼓勵青年人才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除了精神激勵,物質上比如成果轉化收益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高校科研院所兼職制度的規范,如何保證承擔重大項目的科研人員基本收入穩定增長、績效收益合理增長和成果轉化的激勵獎勵,還需要進一步統籌。一些行業政策不協調、不配套的問題,比如評價制度、產權登記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落實政策。
每一次商業范式的重大創新都會帶來產業格局的重塑,這個時代的商業“傳奇”還在繼續。以數據為例,互聯網上能公開搜索到的數據只占總數據量的20%,另外80%的數據都掌握在傳統企業手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產生的、產品和服務相關環節背后隱藏的,還有企業利益相關者等方方面面的數據,收集、開發和利用好了,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金礦”。不論是顛覆傳統的商業格局、重新布陣,還是在原有的格局上優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都可能是巨大的商業機會。
(作者系中國經濟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