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工信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教授楊學山在杭州舉行的2020(第五屆)中國工業大數據大會·錢塘峰會暨未來智造大會上再次疾呼:工業的發展從來都是工業技術、信息技術以及材料等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工業產品,形成了工業裝備,形成了工藝。所以,一定不是只有IT、只有新一代信息技術才是制造業走向智能制造的基礎。
當天的會議上,楊學山做了“將使能器成為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正能量”的主題演講。
這不是楊學山第一次做此呼吁。三年多以前,在工業大數據的會議上,楊學山呼吁“工業大數據姓工業不姓大數據”,兩年前楊學山在紹興參加相關活動時呼吁“產業互聯網姓產業不姓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的模式不適用產業互聯網。
“說這些話我十分負責任,而且應該說也十分痛苦。”楊學山說。
據悉,1979年楊學山第一次在北大接觸使能器即計算機到今天已經40年。“40年來我一直為IT的應用、發展、技術創新而努力。”
“但是在今天,當我們用它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時候,我們必須看到在制造業由大變強、制造企業生存發展過程當中,這些因素退位到了次要因素,而工業知識和相關的經驗、技能符合制造業發展規律和制造業中特定領域的發展規律及相應的政策,以及企業的戰略定位和企業家精神,才是制造業由大變強最根本的因素。”
當前,業界一般把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相關平臺、創新中心等定義為工業創新發展的“使能器”。但在這個邏輯中,制造業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也是使能器的基礎。沒有制造業就沒有數字經濟、沒有使能器。
而如何才能讓使能器真正變成工業由大變強、制造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支撐點,需要從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有清晰且正確的認識。 楊學山表示,從宏觀來看,不管是什么樣的使能器,不管是什么樣的平臺,都要為了實現中共中央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提出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在此之下,制造業應該承擔的任務或者具體方向,濃縮起來就兩句話:目標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路徑也十分清晰,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融合。 而要支持制造業由大變強,必須認識到制造業當前的短板,這就是基礎層面,說到底就是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當然裝備、工藝等,都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從微觀來看,則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使能器一定要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負責。生存和發展就是要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從哪里來?從場景來。不同場景使用不同的使能器。
甚至可以說:今天任何服務于企業的項目,如果不能在財務賬上算出正的效益就應該不做,就應該“槍斃”。價值不是理論的價值,是實際的價值,是財務賬上的現金。
所以,制造業的發展短板很清楚,發展方向也十分明確。制造業由大變強,制造業的知識、經驗、技能、“四基的硬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供應鏈安全,是當前和走向2035年、2050年的關鍵核心。使能器不能弱化、軟化、虛化,否則就要走錯路。
“我提一個建議,(使能器)不要做信息技術工程師創新的平臺,而要做信息技術工程師和工業技術工程師聯合的創新平臺。”楊學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