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難得有空,與清華軟件學院王建民老師聊了半個上午,收獲非常大。
王老師向我介紹了清華開發的IOTDB實時數據庫時,拿出一本30年前的一本教科書,聊起了中間的幾段文字,感嘆道:不知現在有多少人,真正把前人的思想讀懂了。
這本書談到了實時控制和管理的差別,我也感慨頗深:現在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認識這種差別的意義、難點和帶來的機會。
比如,大系統(如工廠)中,子系統(如設備)時鐘一致的重要價值:我們知道,工業數據分析與應用特別重視因果。但只有時鐘統一,才能保證因果:因為原因一定發生在結果之前。
時鐘的一致性,對推動智能化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速數據采集的背景下。有家企業用工業互聯網追溯和發現電氣設備故障。只有時鐘一致、采樣頻度足夠高時,才能確定異常脈沖的先后次序、從而找到真正的故障源頭。還有家企業,用工業互聯網把汽車的生產效率提升了很多,一個月收回成本。他們的辦法就是優化秒級、甚至毫秒級的生產效率——只有借助信息通信技術才能做到。回想起當年,我在寶鋼時,也曾想做一個類似的工作。最后卻發現設備的時鐘不統一,很難優化。
我在各地講智能化、工業互聯網時,經常強調管理與控制的融合。這樣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30年前。前人的思想并不錯,只是當時沒有辦法實現。隨著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基礎技術的困難解決了,應用技術的春天就到來了。
我發現:在大企業,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幾乎都與管理有關——發揮ICT技術響應速度快、空間范圍大的優勢,提升管理能力。我把見到的工作,簡單地分成安全管理、設備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能源管理等幾個類。成功的案例,幾乎都與速度快、范圍廣有關。前面講的兩個例子,分別就是設備和生產管理。
我特別反對算法神秘化。智能化其實就是“用人明白的邏輯、發揮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優勢、做人做不成的事”。所謂抓住工業互聯網時代的機會,主要就是這個:機會就是過去想得到、但做不到的事情。機會未必是復雜算法——除非有新的條件。
我另外覺得,現在有些同志過度強調“數據分析”。與之相比,我強調的是知識數字化、軟件化,并且將其納入業務流程。什么是“業務流程”?就是日常的管理或者控制工作。只有把知識放入這些“通道”,才能發揮作用、創造價值。放入這些“通道”,就是讓軟件“在線”;沒有放入,就是“離線”。當然,“在線”并不一定意味著“實時處理”。因為管理不一定是實時的。
王老師還和我談到開源的價值。王老師是清華大學第一個推動開源工作的。而IOTDB的成績也讓我很驚艷:國內甚至國外許多著名的企業都在用這款軟件,社會效益非常大。王老師說:這是一種新模式。IOTDB的實踐,也讓我看到了中國工業軟件的新希望:開源雖然不是市場化運作,但卻有用戶在用。用戶在用,才是對實用技術最根本的要求。有用戶在用,技術才能持續改進、才能逐步走向高端。這似乎又應了一句老話:“舍得、舍得”,先要有“舍”才會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