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的本質約束揭示了標準和標準化的廣義性標準化界和標準化工作者需要認識標準的本質。標準的本質是約束。首先,這種約束是人為的約束,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人們為了建立某種秩序和效益而建立的。其次,這種約束是有利于發展的約束,如果不利于發展,這種約束就沒有必要建立了,已經建立的也應該廢止。第三,這種約束是取得效益的約束,包括經濟和社會效益,如果沒有任何效益,這種約束有什么用呢?第四,這種約束是具有特定方法的約束,如簡化(包括系列化、通用化)、統一化、組合化(模塊化),程序化、綜合標準化等,當然這種約束也具有自己的表現形式。標準化是這種約束的實施過程。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問題是重編制輕實施,使這種約束常常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從標準的約束本質出發,標準化的范疇就不僅限于經濟領域或技術領域,而是涉及“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標準化的本質“約束”揭示了標準化的廣義性,即“大標準化”。二、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標準將充分發揮市場引領作用當前標準化工作處于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標準化改革不斷推進。第一,標準化改革的內涵和亮點體現在將標準分為兩類:政府主導的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第二,市場主導的標準,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標準以自我聲明的形式發布,也就是企業自主根據顧客和市場需求來制定和實施標準。企業標準最接近市場,最能及時地體現顧客和市場的需求,是各類標準中最具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標準。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指引下,突顯了企業標準在市場引領作用,促進了我國的經濟騰飛。團體標準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發揮了專業協會、學會等團體在標準制定和實施中的積極性,但也需要統籌和明確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的關系。國家標準應僅限于安全、環境、資源、基礎以及頂層管理標準,特別要關注在社會治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差異,結合地域特點的地方標準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發展經濟和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是當下標準化工作十分活躍的領域。三、創新與標準化的融合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無論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還是制度創新,標準和標準化常常都是創新成果的載體,是產品和服務進行產業化的最佳途徑,是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成果和實踐應用必然的選擇。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標準和標準化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理論和概念,標準和標準化已經不只是發揮技術基礎的作用,而是在眾多領域里起到了“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就是標準和標準化的“基礎”和“引領”雙重作用。特別是在極具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術的行業、產品、服務和項目,在創新過程中常常首先或同時形成標準,或者其成果就是標準。先有標準才有產業,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企業作為技術、服務和管理創新的主體是創新與標準、標準化的最佳結合點,也是標準制定、實施和標準化工作的主體。因此,標準化改革的落腳點和標準化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企業,這是需要牢記的。創新與標準化的融合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效益,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四、網絡環境下標準和標準化將成為互聯互通的關鍵環節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移動通信等迅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在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相互交往和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無不與網絡相聯系。網絡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在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以及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互聯互通必須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規則、協議以及接口要求,也就是必須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標準作為基礎,標準化也就成為互聯互通的關鍵環節。五、個性化需求將有利于促進標準化的拓展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的增長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個性化需求也促進了定制化生產和服務業的興起,而智能化又使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實現有了無限可能。如馬云在一次講演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把個性化的東西標準化?如何把標準化的東西個性化?”,這兩問尖銳地提出了如何看待個性化與標準化的關系。實際上,個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需求給標準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的滿足是建立在組件、部件、零件、元器件、標準化工藝、作業以及接口標準化進行組合的基礎上的。標準化方法中的組合化(模塊化)和綜合標準化將在個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將有利于促進標準化的拓展。六、服務業標準化需求旺盛,標準化服務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占GDP比重已經超過50%。但相對于制造業,服務業的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后,標準化需求量大面廣,標準化對服務業的提升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生活性服務業與人民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在標準化需求日益增長的環境下,標準化服務作為新興服務業,高科技服務業具有極為廣泛的發展空間,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標準化服務業應以市場需求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服務企業、社會治理和公共事務為重點,打出一片新天地。七、國家質量基礎整體推進將有力地推動標準化發展2005年聯合國貿發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了“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概念,2006年聯合國工業組織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提出了國家質量基礎由三大部分組成 —— 計量、標準和合格評定,我國又把合格評定分為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計量是質量評價的基準,標準是質量評價的依據,檢驗檢測是質量評價的手段,認證認可提供了對質量的信任,這四個部分是以質量為中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的方法、程序和管理也都需要標準化,而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是依據產品、服務、項目和體系等方面的標準來完成的。因此,國家質量基礎的整體推進,無疑將有力地推動標準化事業的發展。八、標準和標準化為品牌建設筑牢基礎大大談到“三個轉變”之一:“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轉變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品牌的內涵和外延。品牌的內涵是“三品” —— 品質(質量)、品格、品德;品牌的外延是“三精” —— 精育、精營、精評(精心的培育、精誠的營銷、精確的評價)。這要求我們充分理解標準是品牌的基礎和體現,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的質量是由它們的標準所決定的,需要重視其標準的先進性、引領性和可操作性。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需要重視其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以敦實品牌的基礎,使之成為品牌的重要標志。產品和服務標準還應隨著品牌的創新和發展不斷地進行修訂,使產品和服務品牌及其標準同步推向市場。轉變要求中國自主品牌需要具有自主創新的技術和標準,自主品牌要從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出發,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專利和標準。產品無國界,品牌有歸屬,質量要保證,標準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