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1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制定,主要闡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是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景。
一、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從“十四五”時期起,我省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努力建設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一)在“八八戰略”指引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發展極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對大變局大變革大事件的深刻影響,全省上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推進“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突出“四個強省”工作導向,實施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打好高質量發展組合拳,建設“六個浙江”,扎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生動實踐,開辟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局面。經濟發展質量有新提升,地區生產總值躍上6萬億元臺階,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數字經濟領跑全國,八大萬億產業快速發展,人才新政取得實效,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創新能力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有新提高,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全面實施,“四大建設”大平臺作用凸顯,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城鄉區域之間發展協同性、整體性不斷提升。改革開放有新突破,以“最多跑一次”為牽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府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引領對外開放走深走實,G20杭州峰會成功舉辦,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清廉浙江建設成效顯著,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加快。美麗浙江建設有新面貌,大力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山更綠、地更凈、水更清、天更藍、城鄉更美,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千萬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綠水青山成為浙江最靚麗的名片。人民生活品質有新改善,城鄉居民收入穩居全國前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
“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4大類33項指標總體完成情況良好,其中18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15項預期性指標絕大多數順利完成。受國內外環境變化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規劃目標存在差距,累計分別完成98%、98%、91%,基本實現“十三五”規劃預期目標。總的來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基本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夠強勁,城鄉區域發展依然不夠協調,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領域仍存在短板弱項,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深化改革創新,攻堅克難,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長治久安。
(二)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省發展環境面臨更為深刻復雜的變化。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世界,“萬物互聯”的數字化時代來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風和回頭浪,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趨勢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將由中等收入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省面臨諸多新機遇新挑戰。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新經濟快速發展注入新活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釋放新需求,“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紅利加快轉化為新動能。同時,世界經濟低迷和全球化逆流加大了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風險,人口老齡化、社會轉型和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頻發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碳達峰和碳中和實踐帶來新的挑戰。
綜合判斷,我省發展處于危與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切實肩負起新發展階段“五大歷史使命”,創新突破,奮發有為,全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以確定性的工作應對不確定性形勢,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新氣象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三)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到二〇三五年,全省將基本實現高水平現代化,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力爭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
——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生產總值力爭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建成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成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成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形成浙江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
——基本實現省域治理現代化,高水平建成整體智治體系和現代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法治中國示范區。
——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衛生健康現代化,建成體育強省,文化軟實力全面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協調發展,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生產總值之比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建成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持續領先,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建成平安中國示范區。
——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環境質量、資源能源集約利用、美麗經濟發展全面處于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詩畫浙江大花園全面建成,成為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
——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的高效執行體系全面形成,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深入推進,清廉浙江全面建成,政治生態風清氣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彰顯。
(四)“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統籌發展和安全,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率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率先推動全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更加彰顯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清廉之美,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以省域現代化先行為全國現代化建設探路。
(五)“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發揮制度優勢、提升治理效能、打造硬核成果、形成發展勝勢,率先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基本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取得實效,形成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系統性突破性標志性成果,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
——努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分別突破8.5萬億元、13萬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左右,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三分之一左右,初步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城鎮化質量明顯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建成鄉村振興示范省,長三角一體化、“四大建設”、海洋強省、山區跨越式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效,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省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在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三大科創高地。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重大平臺打造、創新主體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3.3%左右,重要指標實現“六倍增六提升”,初步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基本形成新型實驗室體系、區域性創新平臺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互聯網+”科創高地,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生命健康科創高地、新材料科創高地,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以數字化改革牽引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成營商環境最優省、市場機制最活省、改革探索領跑省,基本建成高標準市場體系,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功能進一步增強,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達到6000億元,在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以黨的創新理論為引領的先進文化、以紅船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浙江歷史為依托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浙江精神為底色的創新文化、以數字經濟為支撐的數字文化全面繁榮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6400億元,文化自信充分彰顯、文化形象更加鮮明、文化素質顯著提升,形成具有國際影響、中國氣派、古今輝映、詩畫交融的文化浙江新格局,在人的現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以上,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95%以上,所有設區城市和60%的縣(市、區)完成“無廢城市”建設,節能減排保持全國先進水平,綠色產業發展、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潔能源發展位居全國前列,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進一步拓寬,詩畫浙江大花園基本建成、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美譽度顯著提升,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省域現代治理先行示范區。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的高效執行體系基本形成,清廉浙江建設縱深推進,政治生態更加優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各領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的現代政府基本建成,依申請政務服務辦件“一網通辦”率達到90%以上,黨建統領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層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縣鄉一體、條抓塊統”高效協同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重大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現代應急體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設體系更加完善,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基本形成;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滿足,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康浙江基本建成,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數字化、高品質、個性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樣,在公共服務現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二、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聯動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打造“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全國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創新體系。
(一)建設高素質強大人才隊伍
大力引進和培養國際高端創新人才。實施“鯤鵬行動”等引才工程,大力引進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鼓勵企業布局海外“人才飛地”,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本省單位共建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建立面向未來的頂尖人才早期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擴大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加強重點關鍵領域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發等人才培養。
壯大優秀青年人才隊伍。實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動,建立青年人才階梯式支持機制。實施萬名博士集聚行動,推動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發揮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作用,進一步深化國內外人才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海內外高校畢業生在浙創新創業。
加快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建設。實施“浙商青藍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業家“雙傳承”計劃。引進和培育一批企業科學家。積極發揮浙商組織作用,加強企業家培訓。鼓勵支持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在職或離崗創辦企業,推動更多創新人才帶專利、項目、團隊創業,壯大優秀企業家隊伍。
強化技能人才供給。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打造與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集聚地。著力加強工程師隊伍建設,建設一批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注重名家大師技藝傳承,加強絕技絕活代際傳承。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完善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政府補貼制度,拓寬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
(二)集成力量建設創新策源地
加快構筑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集中力量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按照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的導向優化區域創新空間布局,支持杭州高新區、富陽、德清成為聯動發展區,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深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寧波甬江、嘉興G60、溫州環大羅山、浙中、紹興等科創走廊。謀劃建設湖州、衢州、舟山、臺州、麗水等科創平臺。實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推動設區市國家高新區全覆蓋、工業強縣省級高新園區全覆蓋。按照塊狀經濟、現代產業集群“兩個全覆蓋”的總要求,打造標桿型創新服務綜合體。
加快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全力支持之江實驗室、西湖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加快建設甬江等省實驗室。支持省重點實驗室開展多學科協同研究,探索組建聯合實驗室和實驗室聯盟。充分發揮西湖大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新型研究型高校和研發機構的作用。完善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布局。圍繞三大科創高地,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堅持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實施“尖峰計劃”,發揮高校、重點科研院所和龍頭平臺企業科學研究的源頭作用,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基礎研究專項。支持浙江大學等建設世界領先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增加高校院所基礎研究投入,探索與企業設立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加大對企業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優化基礎研究領域多元投入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載體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尖兵”“領雁”“領航”等計劃,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專項,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滾動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三)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趕超工程,完善梯次培育機制。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制定更加精準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獨角獸”企業,促進初創型成長性科創企業發展,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企業牽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院士專家工作站、創新聯合體、企業共同體、知識產權聯盟和重點產業技術聯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著力打造“頭部企業+中小微企業”創新生態圈,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推進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品牌創新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構建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技術交易體系,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打造網上技術市場3.0版和“浙江拍”品牌,大力推進專利公開許可。深入實施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提升工程,構建首臺(套)產品大規模市場應用生態系統。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聯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打造“科創中國”浙江樣板間。
(四)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浙江路徑。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實施“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高效配置。改革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完善科技評價和激勵機制,擴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科技成果應用和產業化政策支持,發揮創新券對企業研發投入帶動作用,探索穩定支持基礎研究的新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支持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探索建立適合科技創新特點的信貸支持模式,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完善投貸聯動機制,加大政府產業基金對科技創新轉化的支持力度,大力優化創業投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創新科普工作新機制,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全方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全省人才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充分賦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權。全面改革人才計劃遴選方式和評價機制,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深化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強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設,創建“浙江院士之家”。
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開展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示范區建設,嚴格知識產權執法。加快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建設。推進知識產權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黑名單和聯合懲戒制度。加強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加大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預警糾紛應對指導與援助力度。
三、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不斷提升現代產業體系整體競爭力。
(一)大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行動。實施制造強基工程,提高網絡通訊、關鍵儀器設備、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基礎軟件、工業控制體系等穩定供應能力,保障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安全穩定運行。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升級行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綠色化工、現代紡織和服裝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一批年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制造業集群和百億級的“新星”產業群。積極培育有控制力和根植性的“鏈主”企業,提升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結算等核心環節能級,更好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引領和撬動作用,全面推進補鏈強鏈固鏈。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加強國內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聚焦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十大標志性產業鏈,全鏈條防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全方位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基本形成與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相匹配的產業基礎和產業鏈體系。
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計劃2.0版,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分行業打造標桿縣(市、區)和特色優勢制造業集群,打造全國制造業改造提升示范區。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兼并重組,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進落后產能退出。重視傳統民生產業的合理布局和轉型升級,實施中小微企業競爭力提升工程,完善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小微企業園布局。深化品牌、標準、知識產權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進標準化綜合改革,引導企業品質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打響浙江“品字標”。
(二)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積極壯大生命健康產業。推動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源頭創新、精準醫療全鏈創新、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加速融合創新,加快發展化學創新藥、生物技術藥物、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生命健康信息技術應用等重點領域。開展藥物制劑國際化能力建設,發揮原料藥國際競爭優勢。培育發展智能醫學影像、智能診療、智能健康管理等新業態。實施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主攻先進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做優做強化工、有色金屬、稀土磁材、輕紡、建材等傳統領域先進基礎材料,謀劃布局石墨烯、新型顯示、金屬及高分子增材制造等前沿新材料。暢通新材料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各環節,培育百億級新材料核心產業鏈,建設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超前布局發展第三代半導體、類腦芯片、柔性電子、量子信息、物聯網等未來產業,加快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
(三)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化發展。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咨詢、檢驗檢測等服務。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會展等服務創新發展。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提高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發展水平。聚焦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企業向提供基于產品的服務轉變,鼓勵智能產品服務、總集成總承包、信息增值等服務型制造業態加快發展。支持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持續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與智慧社區、養老托育等融合發展。建立生活性服務業認證制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誠信化職業化發展。
深化服務業領域改革開放。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條件,鼓勵社會力量擴大多元化多層次服務供給,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健全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和行業信用監管體系。加快制定重點服務領域監管目錄、流程和標準,構建高效協同的服務業監管體系。深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擴大開放。
四、全力打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組合拳,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
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立足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突破產業瓶頸,以有效供給穿透循環堵點,推動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級高效率的雙循環,基本建成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和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制造樞紐、內外貿有效貫通的市場樞紐、培育新模式新業態的商業變革樞紐、高端要素高效協同的配置樞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一)增強循環暢通能力
暢通高端要素循環。以市場化改革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暢通市場要素循環,加快從有形市場為主向線上線下市場融合轉變,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協調發展,構建世界級市場平臺。暢通資源要素循環,加快從總體上受制于人向以我為主、面向國際轉變。暢通技術要素循環,加快從先進適用技術運用為主向高端領先技術自主研發運用為主轉變,加快科技高端平臺建設和國內國際布局。暢通人才要素循環,加快從依靠中低端人才為主向中高端人才為主轉變。暢通產業要素循環,加快從中低端產業為主向中高端產業為主轉變,提升產業創新力競爭力。暢通資本要素循環,加快從主要依靠間接融資向多元化融資方式轉變,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支持實體經濟升級。
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實施批零改造強流通行動,推進供應鏈創新試點,優化物流分撥中心、末端配送等網點布局,打造一批國家級和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構建高效的現代流通網絡。著力打通城鄉流通渠道,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支持市縣建設區域性倉儲物流集散中心。推進冷鏈物流創新發展,率先構建骨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