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供給:營造良好融合生態制度供給是強化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的根本保障。從制度層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用制度供給鞏固融合成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強調制度供給及時性,能夠積極應對新時代下新問題新需求的隨時出現。制度供給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供給、市場推進制度供給與監管制度供給三方面。第一,管理制度供給。主要研究頂層設計,涉及國家、區域、產業、企業四個層次,涵蓋人才扶持、財稅支持等方面,為促進兩者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例如,國家標準委印發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總體規劃》指出,要加快推動科技研發、標準研制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區域創新基地主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創新基地主要服務重大產業發展。《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管理規定(暫行)》的發布,為加速標準與專利技術的深度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新《標準化法》第二十八條對技術創新的標準化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等等。這些都為做好新時代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的融合發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市場推進制度供給。主體有政府、中介組織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的市場推進過程中,由于網絡外部性效應的存在,容易產生市場失靈現象。政府參與的市場推進制度能夠通過政策制定、政府采購和政府補貼等手段,引導兩者融合目標轉為市場需求和戰略發展方向。中介組織參與的市場推進制度旨在依托高效完善的市場信息平臺,為市場用戶提供精準詳實的信息服務,提升兩者融合的行業規范性。企業參與的市場推進制度是指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針對創新成果和技術標準的擴散應用建立的一整套市場推廣機制。第三,監管制度供給。以更嚴格的監管保證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發展工作的有序開展。始終堅持“融”“管”并舉,筑牢兩者融合項目質量安全防線,現有的監管制度更加強調全過程監管,包含法律監管機制、市場監管機制、創新/ 標準化獎懲機制、知識產權制度、第三方(如,審計、媒體)監管機制等。(二)產業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產業發展上。反過來,實踐也已經證明,產業供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的融合質量。從產業層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供給能力,對促進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的融合起著明顯的驅動效應。第一,從戰略角度看,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十大關鍵領域開展工作,概括地講,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并在這些領域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和標準化的融合,提升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創新能力。相關消息顯示,中國標準化戰略提出要結合5G 關鍵元器件、智慧健康養老等務實開展標準制定工作,并逐步擴展到物聯網、信息設備、太陽能光伏領域或行業,這些也都涉及高技術產業和制造業領域。據此,聚焦高技術產業和制造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第二,從戰術角度看,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升技術、產品、標準供給質量為核心,激發新的消費和服務傾向,必將導致產業結構反轉,即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及服務業占GDP 的比重上升,并在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數字化的時代潮流中發展。因此,科技研發和標準研制的融合需求更加強烈,如移動通信產業、新材料產業正在加快實施科研與產業化布局,通過標準化創新能力提升來加速技術成果產業化。(三)要素供給: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企業的競爭首先是要素資源的競爭。第一,從宏觀要素層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優化技術、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要素供給,并引導創新要素資源集聚,激發創新要素活力,促進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的高效融合,有利于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承載力。第二,技術層面上,突出核心技術供給,釋放基于加快創新驅動的“新技術紅利”。充分引進和利用高端創新資源,加強人工智能、物聯網、新材料、區塊鏈等前沿核心技術研發,并及時將新技術納入標準,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標準創新能力,努力占據創新制高點。數據顯示,2020 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中國5G 標準必要專利領跑全球。技術供給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技術紅利日益凸顯。第三,人才層面上,突出高端人才供給,釋放基于高素質勞動者的“新人口紅利”。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工作,實現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的融合發展,推進技術標準產業化,人才是關鍵,青年是未來。從事技術研發和標準化的一線勞動者將被大學生、專科生所替代,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人口質量紅利正在形成。第四,資金層面上,突出金融資本供給,釋放基于建設現代金融的“新資本紅利”。金融資本是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發展的主要支撐力。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每年專列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專項(技術標準部分)支持資金給予經費保障,并試圖建立與企業全生命周期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以普惠金融助推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的高質量融合。(作者:張琴清、李志強、李常洪、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