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經濟工作的主線。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戰略的宏觀政策導向中,投資的關鍵作用重點聚焦于有效地優化提升結構、補基礎設施和產業鏈短板、刺激創新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從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看,固定資產投資在補短板領域增勢明顯,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社會領域投資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4.6%和10.7%,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0.2和6.3個百分點。數據說明,通過市場化機制著力提升有效生產性投資的宏觀調控策略效果明顯并開始發揮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前提條件是持續的高投資率,但隨著資本邊際報酬遞減,這種高投資導致的高增長發展模式已無以為繼。進入新發展階段,“三駕馬車”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成為我們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堅實基礎。不過,在抓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同時,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因為居民最終消費是收入和就業的函數,而收入和就業增長取決于有效投資的增加。
如何定位有效投資的投資領域?在全球經濟衰退、國家財政收入增長趨緩的背景下,以往地方政府GDP競賽中的粗放式、運動式、重復式、以數量金額取勝的投資方式已逐漸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精準有效投資,“兩新一重”、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節能環保、大醫療健康產業等領域資本活力涌動;以財政資金為主的政府投資更加傾向于民生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為居民提供兜底保障,打通居民消費的堵點,“補短板、強弱項”指向明確。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戰略定位,為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重要通道,為構建國內大循環創建中心節點,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創建戰略鏈接。推動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無疑為擴大有效投資提供了更加具有未來愿景的渠道和平臺,這也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有效投資作用助力提高國民經濟運行協調性、疏通經濟循環堵點、擴大經濟流量的一次重要政策引導。
經濟新常態理論研究表明,擴大內需中的投資需求應更加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和提高投資效益。投資是否能夠轉化為有效投資,就在于是否能夠迅速形成生產力、增加社會產品的有效供給。有效投資能夠促進供需兩端共同受益,能夠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穩定經濟增長,能夠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經驗和后疫情時代的現實考量下,牢牢把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注重消費端與投資端的中長期動態管理,需要我們清晰地認識有效投資對政府宏觀調控、居民就業和民生保障、補齊產業鏈短板和培育工業優勢,以及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等方面不可比擬的優勢,精準定位、提升質效,發揮有效投資在后疫情時代的積極作用。
作者系中國經濟時報記者